rentianyixu 发表于 2017-5-7 16:12:24

走近名家:中国著名病毒学家黄祯祥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选择了病毒研究这条路,也就选择了漫长孤寂的人生之路。无数次病毒试验,无数个不眠之夜,黄祯祥都做了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http://e.hiphotos.baidu.com/baike/w%3D268%3Bg%3D0/sign=2466d209afc379317d68812fd3ffd078/b90e7bec54e736d173b89c079b504fc2d5626911.jpg黄祯祥教授
1910年,黄祯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黄祯祥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
20世纪初,国际上病毒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还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后。而病毒培养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没有病毒培养新技术的建立,也就没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发展。1943年,黄祯祥在美国发表了对病毒学研究有重大影响的论文。“西方马脑炎病毒在组织培养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立即引起全世界的注目。这一研究成果,使病毒在试管内繁殖成为现实,从此摆脱了人工繁殖病毒靠动物、鸡胚培养的原始落后的方法。
黄祯祥对乙型脑炎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防治乙型脑炎做出了贡献。黄祯祥曾带领病毒系的科研人员开始病毒分离、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乙型脑炎传播媒介昆虫生态学、乙型脑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及特点。他还于1949年在我国首先开始了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这一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黄祯祥在麻疹病毒研究及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黄祯祥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他和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共同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进行了深人探讨。他们的工作对当时我国的麻疹疫毒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此后,黄祯祥对麻疹病毒的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疫苗生产工艺等也进行了广泛研究。
1987年3月24日,正当黄祯祥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生投入新课题研究时,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黄祯祥一生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为验证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结果,他甚至曾主动要求把病毒注射在自己身上进行人体实验。这种为人民的健康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
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1987年3月25日),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福建厦门人。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测定的显微镜观察法被革新为肉眼观察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为控制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株,并对其生态学与流行的关系、变异的某些规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进行了研究;发明了用福尔马林处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1910年2月10日 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1934年 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4—1941年 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助教。1941—1942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1942—1943年 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1944—1947年 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医理组主任。19471949年任 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1949—1987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82年 任《国际病毒学》杂志、 《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1987年3月25日 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
1943年黄祯祥在美国发表了《西方马脑炎病毒在组织培养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这一研究论文立即引起举世瞩目,并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
这一新技术概括为:第一步,用人为的方法将动物组织经过处理消化成单层细胞,并给这种细胞以一定的营养成分使其在试管内存活。第二步,将病毒接种在这种细胞内,经过一段时间,细胞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观察者只要用普通显微镜观察细胞有无病变,即可间接判断有无病毒的繁殖。
为现代病毒学奠定基础这项新技术把病毒培养从实验动物和鸡胚的“动物水平”,提高到体外组织培养的“细胞水平”。也正是这项技术的建立,拓宽了国际上病毒学家的思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病毒学者采用或改良了这一技术,成功地发现了许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离出许多新病毒。50年代,美国著名病毒学家恩德斯获得诺贝尔奖金,就是在采用了黄祯祥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美国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录》 ,称黄祯祥这一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病毒学研究的实践证明:病毒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学水平,黄祯祥所发现的这一新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到比这一技术更先进的病毒体外培养的方法。这一新技术至今还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制、诊断试剂的生产和病毒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等高技术研究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这种技术分离了诸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病毒。近年来在全球引起震动的艾滋病病毒也是采用组织培养这一技术分离得到的。
推荐阅读: 洪涛. 纪念黄祯祥学习黄祯祥——纪念黄祯祥教授诞辰100周年.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0, 24(6):401-403. 杭长寿. 深切缅怀黄祯祥教授.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0, 24(6):405-405. 宋干. 爱国爱科学事业——纪念恩师黄祯祥教授诞辰100周年.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0, 24(6):404-404.

Ascovirus 发表于 2017-5-7 23:08:43

学习的好榜样

cao1976 发表于 2017-5-7 23:43:48

致敬!

樽满秋华 发表于 2017-5-8 08:31:31

致敬~

jingshuilxy 发表于 2017-6-21 00:35:12

致敬前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近名家:中国著名病毒学家黄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