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1976 发表于 2015-7-20 12:36:00

植物类病毒

类病毒的定义是:存在于植物中,分子量为1×105左右的、具有很高碱基配对的单链环状植物致病RNA,在健康寄主中不能检查到,它能在寄生主体内自主复制,并引起特殊的症状。类病毒病害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是作为病毒病来研究的,但由于始终不能看到病毒粒体,而不能确定病毒的归属。后来提纯得到核酸,证明了核酸的侵染性。最后确定为“类新的病原。类病毒(viroid)引起的病害症状主要有畸形、坏死、变色等类型。典型病害是引起马铃薯纺锤块病(PSTVd)。
不同于植物病毒:
1.耐热性 要使类病毒失活需要高于100℃的温度。
2.高度侵染活性 50~100分子的类病毒可以引起成功的侵染,而病毒需要100万个粒体以上.
3.局限的存在部位 类病毒至今仅仅发现于细胞核中,其核酸在体外翻译体系和寄主体内都没有翻译产物的存在,因为其核酸分子上没有翻译起始密码子。
4.核酸组成的相近性 G/C比相近,55%一58%;有人对比了3种类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发现其在很大程度上的同源性,个别核苷酸或者局部片段发生了变化,成为不同的病原,或者不同的株系。研究表明几个甚至一个核苷酸的不同,就会导致致病力的明显变化。
5.不显性感染 植物带有类病毒但不表现症状的现象极为普遍。经测试36个科的232种植物对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的感病性,发现有11个科的138种植物是感病的,但只有茄科和菊科的12种植物表现症状,即90%以上的寄主都是不显症感染,而且潜育期很长,有的几个月,有的甚至几年。
6.传播方式简单 类病毒主要通过农具、嫁接刀具等传播,大部分可以通过种子传播(有的可在种子中存活20年);仅仅有危害马铃薯和番茄的三种类病毒被证明有节肢动物介体传播。
检测:
核酸杂交和PCR扩增等检测核酸的方法可用于类病毒的检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植物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