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ar 发表于 2015-7-28 16:03:41

野生动物在埃博拉病毒维持和传播中的作用

埃博拉病毒能引起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严重的急性出血热, 致病力强、病死率高, 且无有效治疗药物和疫苗.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在人群中传播速度快, 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疫情定性为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近期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何宏轩研究组收集了近40年来埃博拉病毒在病原学、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整合了多学科理论知识来阐述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环境中是如何维持、循环传播的以及它的储存宿主等问题, 详细地介绍了蝙蝠等野生动物在埃博拉病毒传播链中的作用, 提出了阻止埃博拉病毒等重大人兽共患病病原从野生动物向人传播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 建立长期、全面的监测体系, 为早期预警和防控其向人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又称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因首次疫情发生在非洲刚果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得名. 它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 对人类(Homo sapiens)和类人猿(Simiiformes)、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等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 NHPs)动物的致死率都极高, 对人类造成的病死率约为25%~90%, 由于该病原传染性极强, 且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故被列为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A类病原, 相关实验要在生物安全四级(P4)的实验室开展. 目前, 除即将运行的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外, 全球公开的仅有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蓬(法国巴斯德所)、瑞典和南非9个国家拥有P4实验室.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 在其检测诊断、致病机制和疫苗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然而对于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如何维持、循环传播和储存宿主等问题仍不清楚.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拟整合生态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进展来阐述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等野生动物在埃博拉病毒传播链中的作用, 让人们对病毒是如何由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的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使从源头(野生动物)防控埃博拉病毒向人传播有了科学依据, 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作者指出,总结近40年人类或黑猩猩等非人灵长类埃博拉疫情暴发情况, 分析每次疫情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果蝠是最大可能潜在储存宿主; (2) 人类和黑猩猩等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易感宿主; (3) 果蝠和黑猩猩等非人灵长类动物是重要传染源; (4) 指示病例由于直接接触携带或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果蝠或黑猩猩等非人灵长类动物而感染.如何防控埃博拉, 减少、避免人们的恐慌和损失, 是研究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快速诊断、抗病毒药物和保护性疫苗的研发, 是抗击埃博拉病毒、保护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的首要任务. 但是, 从长远看, 如何阻止埃博拉病毒等病原由野生动物向人的传播, 才是防控埃博拉等重大疫情的根本措施, 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 尽管埃博拉病毒在我国还没有出现, 但是, 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气候多种多样, 野生动物种类众多, 再加上一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广西、广东等地区就有猎食果蝠、猴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 难免再次发生类似2003年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因此, 通过对埃博拉病毒的叙述, 就我国情况而言, 如何阻止人兽共患病等重大病原由野生动物向人的传播、保护社会公共卫生和人们的健康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1) 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 加重处罚力度, 禁止人们猎食野生动物; (2) 加大宣传力度, 改变那些不正确的传统习惯, 让人们了解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着许多致病菌和病毒, 不要猎食野生动物和接触未知死因的动物. 保护自己, 更是为了保护家人和全人类; (3) 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 监测范围不能只局限在已知病原上, 要加大对未知病原的检测、鉴定, 为疫情的出现提供早期预警; 将长期监测和重点监测结合起来, 不仅要及时了解病原在生态系统中的流行情况, 还要对易感区域和高发区域重点监测, 应对随时可能暴发的疫情.

原文标题:Persistence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Ebola virus in wildlife (in Chines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野生动物在埃博拉病毒维持和传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