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一:抓住每个当审稿人的机会
学者如何能不局限在自己写文发文的框框中积累更多文章发表经验呢?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当审稿人,如果能成为目标发文期刊的审稿人则更好。新成员的名字通常不会立即出现在编委名单上,但对很多期刊来说,一半以上的稿件都是由特设审稿人评审的,即那些不出现在编委名单上的审稿人。
如果你曾发表过与提交文章相关主题的文章,那么期刊编辑可能会找到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邀请你做审稿人。他们也可能邀请在该领域发表过文章的你的导师或资深同事。如果你的导师或同事没时间审稿,或者愿意帮你获得审稿经验,他们可能会向编辑建议让你参与审稿。很多期刊编辑都乐于接受新的审稿人。
请认真对待这些机会。我曾作为学生参与过一项研究生课程项目,在项目中,一位资深编辑告诉我们,他会特地寻找研究领域的新学者参与审稿。通过这种方式,编辑能了解该领域新学者们的想法,并由此评估新学者们未来的学术能力。新审稿人所写的评论将决定编辑是否去阅读他们所写的文章,以及是否请他们参加该编辑组织的小型会议。
现在,一个学者完成审稿并不仅仅是要“取悦”期刊编辑,至少对于我们社会心理学领域来说,审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是可以在对投稿文章做出发表决定后,能看到其他审稿人的意见,这一点对于实证文章和综述文章同样有效。阅读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可以让我们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其他人是如何评价的。他们和我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吗?对于最重要的一些问题,我和其他人的意见相同还是相反?哪位审稿人的意见被编辑最终采用而做出了文章发表与否的决定?
这些信息能帮助新学者融入研究领域——了解该研究领域特定期刊中,哪些理论被视为学术贡献,哪些论据论点被视为充分支持作者所阐述的理论。持续一段时间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不同的学术期刊各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编辑队伍的风格也会略有不同)。我并不建议大家将其他的审稿人的意见甚至最终的发表决定视为对文章的正确评判,事实上审稿流程中也会有很多错误,但参与这一过程能帮助你更好地“雕琢”自己的科研成果。站在审稿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文章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技能,而能了解到其他审稿人所想就更好了(如果你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至少从我的角度而言,将期刊审稿的任务加入到研究生课程项目中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跳出文章作者的思维模式,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即使你的课程项目中没有大量的审稿工作,你也可以与自己的导师或其他学生合作,来增加这部分经历。
建议二:像专家一样写作
重视写作的规范,最重要的是多写多练。应该给文章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印象:你对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烂熟于心。这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和全面信息收集、阅读和真正的理解。在写论文的时候,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抓重点。表达和评价自己的工作,要准确清楚,达到什么水平就说什么水平,革新或延伸要有明确描述。
也许这部分建议无需言说,因为你本来就是、或本该成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专家。但如果你的写作并不专业,可能最终无法成为一个专家。你应该给文章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印象:你对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烂熟于心。这意味着你应该对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非常了解。如果你目前的研究重点并不在这些重要理论之上,记得在研究背景中引用它们。如果直接将这些背景理论全部置之不用,那么审稿人(尤其是站在该背景角度的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你并不知道这些研究成果。相比单纯作为背景来引用,更好的做法是,如果你的研究是基于此领域早前的研究成果,请一定将这一点明确地呈现给读者。
你的文章要点应该一目了然,不论它是对领域的变革性创新,还是对现有理论的延伸和扩展,该要点的特征和对应的数据支持都应清晰地提供给读者(如果这是一篇实证性文章),并且论点和论据应该在整篇文章中反复多次出现。
建议三:定位“高远”,不局限于现有数据
在你研究一棵特定的树的时候,不要忘记整片森林。对于一篇实证性文章,你的研究可能是针对某一类人、群组或者环境。但对绝大多数科学研究学科来说,我们找寻的是广义的、普适的研究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是超越任何一项具体研究的。
我并非建议你丢弃研究目标或者做不合适的广义结论,但即便是非常具体的研究,对于其他领域的类似工作过程也可能产生影响。过度泛化的危险是必须承认的,所以你可以在提醒读者这一成果的局限性的同时,指出它在类似概念的研究领域中的用途。要真正地应用,或许还需要附加测试或加入其它相关理论的验证,但别忘记提醒读者,即便你研究的是一棵具体的树,你对更广阔的理论森林也会有所贡献。
建议四:保证研究的一致性
在研究中不当地使用理论,是毁灭自己试图建立的新理论的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有些文章会试图将两个不相关的研究结果放到一起,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进行检验,说“若得到某结果,则得到另一结果”,而且这种推理过程在该新框架中看似合理。如果没有现成理论可引用,人们常常会专注于与理论相符的结果,却忽略那些不相符的结果。更糟糕的是,我见过有人在不同期刊中发表并不一致的结果,但却没有在后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之前的研究结果。简单看来,他们踩了“不诚实”的界限。即便审稿人没有发现另一篇文章,但这两篇文章会被所有读者看到,最终也会被发现。
当然,我现在也意识到人们对于某一现象的理解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在建立新的理论来解释该现象时,应该保证该学研究的可重复性(例如,在目前的研究之前,还有2个或更多的类似结论)。在首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前,保证该研究的可重复性可以避免传播不必要的、或者很快就会被修改的理论。
我相信,一个高产的、但一直不断改变自己理论的学者的影响力,不会超过一位谨慎而保守的确保某个现象可以被解释、建立连贯且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的学者。
研究一致性的问题涉及到文章的方方面面。除上述之外,研究者不该对概念上相似的现象作不同类型的分析,否则会让人觉得该研究者在众多类型的分析模型中挑选出了最支持自己观点的那个。在很多情况下,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不止一种的统计方法,但方法使用的不一致性可能会使审稿人、编辑乃至读者起疑。
建议五:别指望审稿人或审稿过程能帮你把文章“写”完
我曾经在我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中发现过这种现象。有时一位颇有经验、本该对此相当了解的研究者,竟然提交一篇很不完善的初稿,好似在期待审稿人或编辑告诉他,要使得文章发表,还有哪些研究该做。还有些人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文章提交给顶级期刊,完全不理会自己的研究结果是不是值得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他们会将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从顶级期刊投起,一旦被拒,再按照期刊的影响力层次排名,一个一个往下投稿。这两种并未做好准备的投稿方式(至少对于目标期刊来说)都是浪费时间,请不要做这样的事情。
做好投稿准备不仅意味着文章与期刊在各种层面上的“匹配”,还意味着作者有花时间将文章写好。而这不仅表示文章写得足够清晰和完整,还表示作者花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修改文章的错别字、参考文献等。只有保证这些都做好之后,你才能给期刊投稿。
建议六:将文章投给“对”的期刊
这一点与建议五相似,但我仍认为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如果文章没有投给对的期刊,投稿的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
首先,请仔细了解待投稿期刊的投稿指引。如果这是实证性期刊,不要投一篇综述性文章,因为该期刊是绝对不会发表的。而且,如果这家期刊将你的文章送给了审稿人审核,你有可能得等上好几个月才能改投。
记得使用该期刊的正确(标准)格式,否则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你不特别了解该期刊,因为你连基本的标准投稿格式都不了解。
前面提到过的,文章“价值”要与期刊“匹配”在此处仍然适用。不要将你写过的每一篇文章都从最好的期刊开始投起,也不要将审稿过程当成改善研究的过程。当你有自信文章可以被接收后再投稿,否则,请继续你的研究和写作,直到文章与你的目标期刊相“匹配”为止。
作为一个新学者,最好的方式是一开始就投出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同时将这些文章投给合适的期刊。并不是所有的实证性文章都足够投到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也并不是所有理论结果都值得写到书本中的某一章节或是发表到理论性期刊中。期刊的审稿过程会因为稿件多次“乱投”而效率低下。
建议七:将研究视为一项投资
比起发表文章的建议,这一点更像是学术生涯发展的建议。但我认为它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那些需要自己在实验室获取研究数据而非分析二手数据的实证性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在做实验或测量获得数据的过程中,你也许可以变换很多种操作和测量方式来得到支持理论的证据,但仅仅只专注于一个科研问题就像把自己的养老金全拿来投资一支股票一样,如果该项研究进展顺利,你的科研生涯也许会起步很快,但有时候,即便你的研究想法很好,实验结果也有可能不尽人意。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将研究力量分布在不同的问题上,而不要只有一种研究模式。
这并不是说你需要研究不同的领域,或者解决几个完全不相关的问题,或者与不同的导师和合作者一起工作。我只是说专注于一个特定问题的研究方式有局限性。太多的新学者在产出方面掉队,就是因为陷入了为学生时期开始的研究寻找论据的泥潭。而对于做二手数据分析的学科来说,这一点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这类分析会用不同的方法和假设去测试同一组数据。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学科分支里,请不要特别偏好某一类假设而导致忽略了更有产出潜力的方法和问题。
如同投资者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的投资,以保证盈亏平衡一样,科学研究的产出也需要持续的努力。有段时间你可能会特别高产,但事实上这个是你之前付出持续努力的结果。对于科研成果的产出来说,不要指望它会比股票市场的突然走高还要来的更迅猛。
建议八:与高产出学者合作
有些学者会过分宣扬科研合作、整合各方论点、解决挑战性问题的好处。他们有部分说辞是对的,因为有些学科之前确实需要通过合作才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一个学科内与人合作的好处。对于一个新学者来说,观察高产出学者获得研究成果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产出能力是很重要的。与人合作也会从积极层面增加做科研的压力以促使研究完成。尤其是当你找到一个特别有效的合作者(或者不只一个)的时候,我特别相信更多的想法与见地的交流会使研究结果更棒。另外,如果一个研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牵头不同的课题,那么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参与多个课题,从而有更多发文机会。
当然这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比如有些组员合作得不顺利,那么研究小组可能会以浪费时间和精力收场,而学术成果产出率则比不合作时还低。因此,合理地利用合作机会,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找到这样的合作伙伴,一定要努力建议长期的合作关系;而如果合作并不顺利,最好尽早结束合作,再找寻其他机会。不过,如果是跟导师合作不顺利那就比较棘手了。在学术生涯早期的时候,放弃许多已经开始但还未完成的项目不太好,有时你必须坚持下去,强迫自己完成。但如果合作进展并不顺利,你好不容易熬完了一个项目,最好不要又开始一个新项目,比如自己的学位论文。为了让研究顺利进行,获得更高的学术产出,最好是寻找一些长期的合作伙伴。
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如果学者总是在一个多作者的文章中的排名不靠前,那么大家并不会认为他的学术能力很强。因而,如果该学者并没有他担当主要作者的文章(对于社会心理学来说,主要作者即第一作者),这种合作研究也可能有损大家对其学术能力的看法。因此,团队中的每个合作者找到自己最独特和最有优势之处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保证了他们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中总能成为主要作者。
你必须发展你的研究特长,这样人们会了解你是谁、你研究的是什么。而你完全可以在一个高产的研究团队中这么做。
建议九:预测编辑和审稿人的看法
这一点与前面所提到的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去写作直接相关,但比它多一点。你应该了解期刊的编委会,因为他们是最可能决定你文章发表与否的一批人。你不可能总是猜到审稿人是谁,但你通常可以在编委会中找到一个或两个关键人物,预测他们会对你的文章有什么看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可以直接按照这一两个人的视角和想法去写文章。同时,你还可以在文章的参考文献里引用与他们看法相关的文章,最后,阐述清楚你的研究与理论如何符合或超过了过去的工作成果。
如何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你想要说明的问题,以及你的研究课题的优势。采用驳论与平铺直叙要好,如果一些理论相互冲突,你可以直接评判它们的优劣,这也比你仅仅除述出自己的观点,而期待别人找出相应理论来支持你的观点要好。如果你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强有力的数据论证、将自己的理论与其他人的区别开来则更好。但即便是这些情况下,你还是需要预测一下审稿人或编辑会用什么样的、与你自己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你的结论。
建议十:将审稿人和编辑的初次评价视为文章修改的起点,而非文章发表的最终定论
很少有文章能够不经修改就得到发表,有些甚至要经过大量的修改才能发表,因此,即便看上去负面的审稿意见乃至拒稿信,也有可能为你最终成功发表文章提供路径。
编辑们一般会在decisionletter中阐述清楚他们是否认为稿件经修改后足够发表。如果你不确定编辑在信里说的是什么意见,那么不妨回信询问。编辑的工作就是与读者沟通,说明怎样的修改会使文章足够发表(如果他们认为该文章有机会发表到该期刊上),或者为什么作者的文章无法发表(如果他们认为文章没有机会发表)。
如果编辑或审稿人认为你的文章当前无法发表,不要灰心,因为他们其实指出了你的研究中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者如果你的文章是理论性的,还有哪些问题你需要阐述得更清楚)。如果你是向实证性期刊投稿,那么只要你增加了足够的数据,便可以再次投稿。当然,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最好直接能解决decision letter和审稿意见中的建议和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写一封Cover Letter来说明之前decision letter和审稿意见中提出了哪些问题,并说明新修改的稿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会很有帮助(或者如果你没有解决这些问题,阐述清楚为什么这些问题不是阻碍文章发表的原因)。
你对文章进行修改是为了向之前的审稿人和编辑意见做出反馈,并且将其改善为一篇足够发表的文章。
作为一个新学者,可能很容易因为负面的评论和决定而感到沮丧。事实上,审稿流程也并不完美,因为不是每一个审稿人都是被审文章研究领域的专家,也不是所有的编辑最终都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给出了合理解释。但审稿人确是这样的一批人——在你文章发表后最可能读你文章的那些人,所以他们的意见是对于你的文章论点是否阐述清楚的很有价值的指标。同时他们能发现绝大多数读者看你文章时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所以即便他们的意见有时并不是那么有理有据、或者并不像专家所言,这些评论也会给你修改文章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审稿过程是一个标准流程,所以你也该视之为如此。当收到审稿意见和decision letter时,仔细阅读,想想你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可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是写作的修改,还是需要新的分析,需要新数据?如果新数据是必要的,那么你可能要考虑是否值得花时间获取一轮新数据。在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中,有时候等待是可以接受的,有时候也许经不起等待。
你或许可以找到其他替代方案,在这些研究方案中,目前的数据已经足够支撑文章发表(这样文章的修改就仅剩写作和分析了)。不论是哪种情况,审稿意见都是非常有用的,请将之视为读者看到文章后的反应之缩影,然后好好修改文章。
如果decision letter或审稿意见中的某些关键点是明显错误的,最好的方式是将这些意见以有礼貌的方式反馈给编辑。我不建议在收到decision letter或意见的10分钟后就迅速回复一封没有礼貌的邮件。此处其实是再次体现合作之优势的地方,因为学者们可以共同商量出一个委婉而有效的回复。先将审稿意见放在脑海里思考一下,随后再做出回复会有效得多。
转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73947.html
欢迎光临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http://bbs.virology.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