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工作帮助重新定义了疫苗的开发模式,使得它们向着高效与安全的方向发展。来自国际艾滋病疫苗协会的首席科学官(CSO)对此发表了上述意见。
这项研究重点关注了一类从家猪体内起源并在2009年产生严重健康威胁的流感病毒。研究者们比较了英国国内178名患者在接种该疫苗前后的免疫反应。其中,有20%的患者显示有中度到高度的次级副效应,但全部都是暂时性的。为了研究这些反应是否有内在的遗传基础。研究者们检测了宿主基因组中与免疫系统有关的一系列基因在接种疫苗前后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具有高度副作用的人群体内B细胞中与产生抗体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较高,这一特性与是否接种疫苗并无关系。这一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该文章的主要作者,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免疫学家Adrian Hayday认为这一结果是十分令人意外的。他们检测了血液样本中的基因的表达,其中大部分基因与B细胞都没有关系。另外,作者们还发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接种疫苗前后基因的表达谱也存在差异。他们认为40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感染,因而体内免疫反应会受到影响。
进一步,作者们发现具有较高副作用的人群体内具有较多的自体免疫B细胞(即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疾病)。不过,该研究组并没有找到这一现象与流感疫苗接种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与药物不同,疫苗是针对健康人群的一类"预防性"保护措施,因而比起药物,人们更加关心疫苗带来的负面影响。Hayday认为他们的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打消这一疑虑。"虽然疫苗会使一部分人产生不适的症状,但这些都是暂时的。接种疫苗最终只会使我们获得长期的有效保护"。
这一发现也许会帮助改善疫苗的设计思路,而且有可能会对目前很热的癌症免疫疗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原始出处:
http://news.sciencemag.org/healt ... reaction-it-happ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