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染病发病人数和种类均居全球首位,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共立项346个,中央财政投入超过60亿元。
受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委托,中华预防医学会作为独立第三方成立专家组,对这一公益性的重大民生工程进行了绩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专项实施近8年来,在传染病诊治防控等环节取得多项科技突破,显着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多个领域逐步由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使我国逐渐成为传染病防控科技强国。
■中国方案彰显中国能力
评估显示,专项实施后,我国传染病防控实现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可控”转变,再无2003年非典之痛。突破病原体筛查检验等4类关键技术,形成应对突发传染病的“中国能力”。建立了一套在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的检测系统,形成了12个核心监测实验室、79个省市级监测实验室和800多个哨点医院组成的防控网络。
艾滋病、乙肝、结核病诊防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方案”。艾滋病项目在全国推广实施血站核酸筛查策略,推行适宜国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等,为遏制疫情蔓延并将艾滋病转变成可防可治的慢性病提供了重要保障。病毒性肝炎领域,2012年5月,我国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降到1%以下,提前达到世卫组织目标。针对结核病,专项建立符合国情的治疗新方案,“超短程”和“高剂量”复治新方案大幅提高治疗效果,化疗结合免疫治疗的新方案将使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成功率达国际水平。(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专项发挥中医药特色,形成一批中医药治疗方案,为提高艾滋病、乙肝、结核病治疗水平发挥独特支撑作用。同时建立了覆盖3000万人口的全球最大综合防治示范区,有效促进专项成果转化、验证和应用。
■关键技术由跟跑到领跑
评估报告指出,专项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传染病公益科技的自主供给能力显着提升。
艾滋病领域,单阳家庭综合预防干预技术和HIV复制型疫苗研发处于国际领先行列。病毒性肝炎领域,双抗原夹心乙肝核心抗体定量检测试剂的开发、HBA RNA病毒样颗粒的证实及其潜在临床意义的提出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结核病诊断新技术使检测时间从原来的2个月~3个月缩短至6个小时以内,潜伏感染重点人群筛选和干预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传染病专项还建立完善了产学研用融合机制,支撑产业能力显着提升。我国原创的艾滋病诊断试剂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打破了国外垄断,价格比国外企业同类产品降低20%。
■国际影响力显着提升
评估显示,通过专项实施,我国应对突发不明原因疫情能力大大提升,艾滋病、乙肝、结核病防控成果得到国际肯定,日益成为国际传染病防控和科技领域的重要战略力量。我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和科研被世界卫生组织赞为“国际典范”。
此次还针对专项产出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专题评估。评估显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染病研究领域日益响亮。专项支持课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影响因子在20以上的期刊上发表57篇高水平研究论文,有105篇论文是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的高被引论文。我国传染病研究论文数量及其占世界论文的比例、总被引频次的世界排名从2009年开始提高。特别是2013年,我国在十大高影响因子综合期刊上发表的传染病研究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进一步提高原创能力
重大传染病专项实施8年来,中央财政投入60多亿元人民币,而过去5年美国NIH仅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经费投入就高达5亿多美元。评估专家组认为,重大专项实施投入并不太大,但对提升我国传染病防控科技创新水平和支撑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应加大投入,加快专项实施,抢占科技制高点。
专家组同时建议,优化专项任务布局,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目前专项根据其定位,任务布局侧重应用性技术、产品以及防控策略研发,而取得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重要前提是阐明相关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但目前专项未安排相关研究,使得创新链条不够完整,造成源头创新的支撑不足。应增加防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加强成果的转化应用。艾滋病、乙肝和结核病防控等均是世界级科技难题,应针对不同问题细化创新策略。
来源:健康报/谭嘉
欢迎光临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http://bbs.virology.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