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标题: [转移贴]这样有危险吗? [打印本页]

作者: cao1976    时间: 2015-7-27 09:36
标题: [转移贴]这样有危险吗?
原贴由anoldhappy发表于 2007-9-25 18:58

我进了一个小公司做QC,主要就是验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酶免测定试剂盒.昨天在公司做了一天的爱滋病实验,穿了普通的白大褂和带了乳胶手套,做了关于HIV重组抗原检测和从血清中检测爱滋病抗体的实验.发现了阳性.我带着手套无意中碰到了几次脸,脸上长了几个小小的青春痘,有一个小小的创口.并且用电动剃须刀刮过胡子,可能有少量组织液渗出,血清是从血站买的,不知道有没有经过处理.这样会不会感染呢?为什么?我回来之后把全身用硫磺皂洗了一遍,又用舒肤佳洗了一次,衣服用硫磺皂泡着,这样处理可以彻底杀死可能存在的病毒吗?
      麻烦您给讲的详细点,一定要告诉我为什么,拜托了!谢谢您!鞠躬!
作者: cao1976    时间: 2015-7-27 09:37
我容易吗我 发表于 2007-9-26 15:43 :
地坛医院性传播疾病防治中心徐克沂主任。
  徐克沂主任介绍说,
艾滋病是通过3种传播途径传染给他人的,即: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如果一个正常人输进了HIV(艾滋病病毒)阳性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其感染的几率是95%,而一个HIV阳性感染者或已经发病的病人与一个正常人发生性关系的感染几率和性别有一定关系,男传给女的几率是0.2%,女传给男的几率是0.1%,男传男的几率要比以上两种方式大得多。如果母亲是一个HIV阳性或艾滋病的病人,其感染给胎儿的几率是25%,但是如果母亲经过AZT的抗病毒治疗,其胎儿的感染几率下降到8%;经过联合疗法(鸡尾酒疗法)治疗胎儿的感染几率可能下降为2%。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十分脆弱的病毒,它对热和干燥十分敏感。在干燥的环境中,艾滋病毒10分钟死亡,在摄氏60度的环境中30分钟灭活。如果一支刚接触病人身体带有血液的注射器,马上刺入正常人体内,其感染的几率小于0.3%。地坛医院艾滋病房曾发生过几次在治疗、抢救艾滋病病人的过程中器械损伤医护人员的事情,其中一次是护士在给艾滋病病人注射后,针头掉下刚好扎在护士脚背上。经过一个月、三个月的艾滋病病毒抗体(HIV)跟踪检测,这些医护人员均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验证明:艾滋病病毒生命力很弱,只能存活于血液中,离开适宜的条件立即死亡。离体病毒,在凝固的血液中不能长期存活。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作者: cao1976    时间: 2015-7-27 09:37
滋病的几种预防措施
王教明

摘要:现在艾滋病不再仅仅是一种医学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上升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倍加关注。本文阐述了预防艾滋病的4种途径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字:艾滋病  AIDS  艾滋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预防 措施

一、艾滋病概念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ey syndrome ,AIDS) 的简称,是由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2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即通称艾滋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进行性致死性疾病。
1981年6月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至今全球已有199 个国家和地区有HIV 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报道。2005年联合国宣布全球有将近500万艾滋病新感染者——自从1980年首次报道发现艾滋病以来的最高记录——使得全球艾滋病感染者总数达到了4,030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2005年年度报告也指出,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获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全球遏制艾滋病的行动仍然没有减缓全球艾滋病流行形势。我国1985 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人,短短几年已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2003 年卫生部会同有关国际组织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 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 万例,并且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艾滋病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艾滋病的流行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重点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
二、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
目前针对艾滋病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且无疫苗预防,健康教育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手段,将预防艾滋病的教育融于所传授的知识中已是当务之急,必须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分析透彻,使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率,从而起到遏制疾病源头的目的。
据分析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吸毒感染为主,累积占总数68 %;经采血(血浆) 途径感染人数占7.8 %;经性接触途径感染占7.2 %;血液和血制品感染占1.5 %;母婴传播占0.2 %;途径不详占13.4 %。其中吸毒和性接触占3/ 4 之多。
1、血液传播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静脉注射毒品(吸毒) ,在我国尤为突出。1993 年9月云南省防疫部门对全省1 万多吸毒者进行检测,926 例为HIV 阳性,其中80 %有静脉注射毒品史。HIV 感染者,初期并无临床症状,也无感觉,无形中将HIV 传给他人。
为了杜绝这种吸毒传播艾滋病的途径,一方面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自尊、自爱、珍惜生命,远离和抵制毒品;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吸毒人员艾滋病的泛滥,我国政府应一面进行拉网式的查毒、扫毒,严惩贩毒人员,一面以国家和社会力量对吸毒人员进行戒毒活动,严厉打击制毒贩毒的有关人员,从源头上给予治理。
2、医源性感染 
艾滋病同乙肝、丙肝等其他传染病一样,被发现时就有医源性感染。现有的艾滋病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发生艾滋病医源性感染有以下几个主要危险环节:
(1)输血和血制品的传播 
用凝血因子Ⅳ和Ⅶ治疗血友病患者以及输血等途径均可造成艾滋病的传播。1985 年我国首次发现HIV 感染者是浙江省的4 例血友病的患者,因为注射了美国进口的同一批血液制品而感染,这是一件典型的血液传播案例。再者,我国许多地方发现献血员HIV 阳性,说明不安全的输血因素依然存在,且相当危险。
预防血液和血制品HIV 传播的主要措施包括:①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包括血制品) 生产单位的管理,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取消个体职业献血,严厉打击非法采血活动。落实对供血者(血浆者) 和血液、血制品的检测和监测措施,对于违反采供血管理规定造成医源性传播的责任者,要依法认真严肃查处。②尽量不输血,除非在危及生命且无其他方法抢救时;尽可能使用血液替代品如生理盐水或其他一些胶体物质;只从感染HIV 危险性最小的人群中采集血液; 对所有的供血者进行HIV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筛检。
(2)通过侵入性操作感染 
医务人员进行外科手术,注射及针刺、清洗处理器械时可能遭意外或针刺破皮肤粘膜造成职业性感染。据调查,职业性暴露通过皮损(包括针头或其他污染器械) 引起血液传播HIV 的危险性为012 %~015 %;经皮肤粘膜的暴露传播HIV 的危险性为011 %[3 ] 。美国有一名护士,在给患者注射时,不小心摔倒,注射器刺入自己的体内,注入2ml 血液而感染HIV。某资料报道,昆明市某医院,医生在手术中划破手指感染HIV。可见医务人员的职业性感染不可忽视。
医务人员应采取下面一些防护措施:一般情况需要戴手套和围裙,特殊场合如行气管镜检查可戴护目镜和口罩,与患者的体液接触时需穿防护衣,防止同患者体液不必要的接触,把医疗器械刺伤的发病率降到最低,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3)HIV 污染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环境中许多医疗器械(如注射器、穿刺针、内窥镜、血液透析仪等) 的重复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HIV 感染传播途径,尤其是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有些医疗器械没有被彻底的消毒就在患者中重复使用,而造成交叉感染。我国农村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还没有普及。“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一些消毒不规范的单位,艾滋病医源性传播的危险性很大。
医院应严格把好无菌技术关。HIV 是一种抵抗力较低的动物病毒,离开人体后不易生存,对热敏感,在56 ℃30min 条件下可灭活,对75 %酒精、0.5 %次氯酸钠等常用消毒剂敏感,1min 灭活。过氧化氢擦拭或浸泡消毒,消毒后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和评价,就能有效阻断感染途径,减少交叉感染。
3、性传播 
重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民族精神,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中国传统性文化一向崇尚童真,强调社会公德与方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夫妻和睦家庭美满,这种核心的性道德、性文明适合中国的国情,并正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我们如果能做到洁身自好,有较好的道德行为为准则,避免高风险行为,懂得安全防护自己的方法和对不良行为诱惑的拒绝技巧等,那么,艾滋病的传播就能得到有效控制。正如专家所说“预防艾滋病比预防流感更容易”
4、母婴垂直传播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300 万婴儿一出生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目前,每天还在以1500 名婴儿受感染的速度增加,几乎所有感染了HIV 的儿童都是通过母婴传播,HIV 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中有5 %~14 %将可能出现HIV 阳性;感染了HIV 的婴儿,其发展为艾滋病和相关疾病的病程比成人更短、预后更差。一般成人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10 天左右,而婴儿感染HIV 在出生后1 天内发病变最高,4 岁之前大多夭折,死亡率接近100 %。
三、结语
200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同心携手抗击艾滋,履行我们的承诺,有效地遏制艾滋病的蔓延,以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滋病的危害、治疗与展望》/范炳尧/《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年第12卷第1期
[2]《宣传教育与干预是遏制艾滋病流行最有效的手段》/曾毅、许华/《医药论坛杂志》2004 年1月第25卷第1期 
[3]《关于艾滋病预防的一些看法》/张世琨/《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第6期
[4]《预防艾滋病的几种途径》/杜丽芳/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3 年4 月第21 卷第2 期
[5]《2 106 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的问卷调查》/袁源、尹钊、童敏明/《中国校医》2004 年4月第18 卷第2 期




欢迎光临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http://bbs.virology.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