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艾滋病疫苗组织行动联盟于2007年12月在PLoS Medicine(PLoS Med. 2007 Dec;4(12):e348)上发表文章,就基于抗体的艾滋病疫苗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发表了他们的观点。 有效疫苗至少部分能通过产生抗体阻止或中和入侵的病毒。现有的数据显示一个有效HIV-1疫苗应能诱导产生有效的抗病毒的中和抗体。然而,与急性感染病毒不同,HIV-1在宿主体内长期复制,能够逃避抗体作用。病毒的免疫逃逸和全世界范围HIV-1大范围的遗传变异是疫苗开发的主要障碍。当前的HIV候选疫苗并不能诱导产生抵御大多数游离病毒株的中和抗体,因此能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仍然是开发HIV-1疫苗要优先考虑的。对于此类疫苗的开发,一般是通过体外检测疫苗诱导中和HIV-1主要遗传亚型的广谱病毒株抗体能力。尽管我们还不太了解候选疫苗接种者体内所诱导的中和保护的规模和范围,但是我们明确的是,现在的疫苗免疫原所诱导产生的抗体仅仅中和一小部分游离的病毒。因此,该领域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样,虽然中和病毒的能力被认为是衡量疫苗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可能并不是衡量基于产生抗体的HIV-1疫苗免疫原的唯一标准。 HIV-1中和抗体的主要靶点是表面糖蛋白gp120和gp41包膜糖蛋白(Env)。抗体通过与病毒结合来中和病毒,从而阻止病毒进入CD4+T细胞等易感细胞。为了在宿主中长期复制,病毒通过一些机制隐蔽自己,逃避抗体识别。这些机制包括包裹外膜的糖分子和gp120分子上的半胱氨酸—半胱氨酸环结构策略。尽管这些隐蔽机制很高效,但是也有攻击弱点。了解易感区的精确位点和分子结构信息对疫苗免疫原的设计很有价值。研讨会参与者讨论了四个研究领域,认为如果给予这些研究领域充分的关注,将会更接近获得一个有效的基于抗体的艾滋病疫苗:1)基于结构的免疫原设计2) Fc受体和补体的功能3)标准化和有效性的检验4)B细胞反应的免疫调节。 基于结构的免疫原设计 临床研究证明亚单位gp120并不能产生广谱的中和抗体。为了开发更好的免疫原,我们需要更详细的了解天然包膜糖蛋白抗原决定簇的原子水平结构。gp120配体和非配体部分的X-射线晶体结构资料提供了关于gp120和中和抗体原子水平相互作用的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最近对单克隆抗体b12与gp120 CD4+受体结合位点相结合的原子结构结构解析为中和抗体怎样接近Env糖蛋白功能保守区域提供新的认识。作为中和抗体的天然靶点,天然非配体形式的完整gp120单体和gp120-gp41三聚体复合物的晶体结构需要进一步阐明。通过改进电子断层扫描电镜技术获得更高分辨率的病毒颗粒表面上的天然Env刺突。更好的了解抗体结合Env糖蛋白的结构基础是设计新型疫苗的基础。稳定产生更多免疫原形式的gp120,保守中和表位与外源蛋白的结合可能会产生更有强烈的抗体反应。 诱导有效的中和抗体反应需将疫苗递送到天然B细胞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抗原性的抗原决定簇上。大多数病毒株保守的表位诱导产生的抗体能发生交叉反应。基于这点考虑,研究者集中精力研究一小部分来自HIV-1 B亚型感染者体内具有广谱交叉中和活性的人单克隆抗体。已经确定了这些单克隆抗体的同源病毒表位,并且作为疫苗免疫原也正在被评价。然而由于未知的原因,这些保守的病毒表位的免疫原性较弱或者产生的抗体反应有限。通过结构改变以及通过激发自身反应B细胞途径使得这些问题得到改进。需要加大努力明确和了解新的单克隆抗体,尤其是HIV-1非B亚型感染者体内的单克隆抗体。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检测到以前检测不出的特异性抗体。另外,应该详细研究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HIV-1的感染者血清。新的试验方法使得我们能更准确地认识这些血清中的多克隆抗体反应的抗原靶位。这些研究可能会揭示出新的抗体特征以及相关的病毒表位,应用于免疫原的设计。 虽然保守表位值得我们研究的,但是我们很少关注多表位研究,它可能在设计多价疫苗时有一定意义。有意思的是,这些表位能在感染者体内产生自身中和抗体反应。这些表位可能非常多变,但是最近的证据证明病毒在这些区域的变化有一定的限制。对自身中和反应的详细分子机制和免疫机制的研究将加强我们对易受抗体作用的病毒决定簇的了解。与其相似的,抗体的联合作用很有可能增加或者协同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可溶的CD4结合后重新排列gp120的结构,显露出高度保守的辅助受体结合区域,使得抗体结合病毒并发挥中和作用。 Fc受体和补体的功能 最新的发现使我们对以往不能直接阻止游离病毒进入靶细胞的所谓的“非中和”抗体又产生了兴趣,因为抗体的Fc片断介导了抗病毒活性。抗体的调理效应机制包括补体结合后病毒裂解、抗体包裹后病毒的吞噬作用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最近的研究提示,在HIV-1阳性血清中,依靠常规的中和检验检测不到中和活性的情况下,依然存在Fc依赖的抗病毒效应。另外,应用猴子模型的研究中发现,保护性抗体的Fc受体结合能力在抗体介导的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评价介导补体活性的抗体调理作用以及Fc受体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作用,以明确他们与艾滋病疫苗的关系。应该标准化衡量抗病毒抗体的实验方法,用来评价抗体在体内外实验调理作用不同的生物学相关性。 试验的标准化和有效性 为了充分地监测抗体中和作用的范围和强度,比较和优化免疫原,需要有敏感、定量、高通量的实验方法。在过去的几年中,实验技术方法以及标准试剂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进步,利用PBMC和非克隆病毒等一些繁琐和昂贵的的试验已经被使用分子克隆的Env-假病毒以及基因工程的靶细胞系的试验所取代。相比于传统方法,新的技术方法具有敏感、高通量、高重复性和高成本效率的特点,正被推广应用于全世界的实验室。 最近的研究提示,单纯使用一种方法检测中和作用可能并不理想。有必要使用一种以上的检测手段以确保检测到所有的中和抗体。需要对检测方法标准化,比较不同的方法,以确定哪种方法或者哪种组合应用于评估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反应。鉴于PBMC试验方法是唯一一种至少在动物攻毒模型抗体实验中被证明部分是有效的试验,因此需要优先加强PBMC试验的标准化。 明确HIV-1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类型很重要。动物模型的有效性试验需要明确依赖工程细胞系的新技术方法与Env-假病毒的潜在相关性。理想的的情况是,在至少部分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临床功效试验中,应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研究抗体反应。但是目前还没有这样的HIV疫苗,因此,动物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两种动物模型用于HIV疫苗的开发:SIV和SHIV感染的猴子。使用具有不同的效应功能的抗体在动物模型上进行定量被动转移实验中呈现出不同调理素功能的抗体,都可以用于体外试验的研究其生物相关性。不幸的是,现有的SHIV非常少,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一种基因亚型(B亚型),不太适合于有效性试验。将非B亚型病毒改造新的更好的SHIV将有利于标准化试验和疫苗攻毒模型。 B细胞反应的免疫调节 讨论认为,对B细胞免疫调节途径了解的缺乏会阻碍基于产生有效抗体的HIV-1疫苗开发。比如,患者血清中的广谱中和抗体结合单体gp120上的表位,但是,在接种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反应比较弱。此外,已知广谱中和MAbs的病毒表位在感染者体内的免疫原性较弱。最近研究发现,MAbs可以结合一个或者更多的自身抗原,很可能这些抗体特异性受负调控机制的影响,比如受体的修饰和删除等。因此,Env作为免疫原在B细胞诱导途径中可能发挥关键旁路作用,或可能导致一些广谱中和抗体的负生产或产生下调。 对于调控浆细胞产生抗体的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细胞内信号途径以及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持续存在等方面了解甚少。另外,充分了解特异的解剖位点内或位点之间尤其是淋巴滤泡中的B细胞移动、选择和分化的信息,可能会将Env表位作为B细胞诱导途径的靶点。比如,一是可以提供必要的信号,在B细胞边缘带产生长期和高亲和性的记忆,二是通过改进生化中心形成、阳性和阴性选择和B细胞分化等方法,以产生针对弱免疫原性关键表位的长寿命、高亲和力抗体。 与此同时,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也能给多数研究提供非常关键的信息。尤其是近期刚刚完成的国际HapMap项目,可以用最少量的单核苷酸多肽性标签完成整个基因组的相关研究。这些新的技术可以用来确认HIV-1感染患者体内和疫苗接种者体内不断变化的中和抗体反应相关基因。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感染者体内存在一小部分有效的中和抗体反应是否是针对唯一的病毒表位还是缘于宿主基因多肽性。近来证据表明可能与两者都有关。 目前,多数研究只是针对HIV感染后B细胞产生的抗体,而对B细胞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却很少。许多基础问题仍然不清楚。通过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体内试验可以明确B细胞病理学产生的机制,尤其在SIV或者SHIV攻毒后,动物的淋巴和肠胃组织中发生的变化情况。 因此,致力研究B细胞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和调节浆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持久存在性,佐剂的作用机制和以及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宿主基因等非常重要。 |
如果变异的病毒能够更好地自我复制并存活于体内,这些变异病毒就会有机会传播给其他人,从而扩大其种系生存空间,病毒得以进化。进化多样的艾滋病毒形成了一个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种系,在这种种系内,根据其遗传基因的相关性又可以将艾滋病毒分为多个“族群”,亦称为亚型。每个亚型的基因物质与其它亚型约有30%的差异。科学家们给每个亚型以字母命名。有些病毒可能是两个亚型的合成体,被称为“重组”形式。亚型C在南非、埃塞俄比亚、中国和印度较常见,亚型B在美国、欧洲、加勒比和南美洲最常见。然而病毒亚型的分布是动态的。比如,在东非最常见的亚型A,现在开始在乌克兰和东欧部分地区大量传播;在泰国的重组亚型(A/E),在我国云南也有发现。 早期研制的疫苗,多数是针对亚型B开发的。然而,许多正在研发和试验的疫苗是针对其它现存的亚型。但是,针对一种亚型的候选疫苗所诱导的免疫反应是否对其它亚型也有效,候选疫苗的研发是否有必要针对可能测试该候选疫苗的地区或国家里最常见的病毒亚型,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一种理想的预防性艾滋病毒疫苗应该对所有病毒亚型有预防作用。如何研制一种具有光谱有效疫苗或疫苗合成物,是所有艾滋病毒疫苗研究人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同一个体内艾滋病毒也具有多样性。艾滋病毒不仅仅在不同地区、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个体内也不相同。这就使免疫系统很难对机体内所有的艾滋病毒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可能对多数不同的病毒有效,但仍有一些其它的病毒可能“逃逸”免疫反应。同样地,感染者体内病毒可能因变异而产生耐药性。研究人员们并不清楚艾滋病毒疫苗是否对感染者体内不同的病毒有预防作用。 |
临床试验参与流程图 疫苗临床试验所涉及的主要概念 安全性 – 确定疫苗是否安全,即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以是轻微的、中等的或严重的,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则要中断使用疫苗。 疫苗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烧、头疼、疲劳或全身疼痛,通常持续几天。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十分罕见。安全性是疫苗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不良反应(AE)-指临床试验中受试在试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烧、头疼、疲劳或全身疼痛等。既可具有突发性,又可具有长期性。这些情况的出现既可能是由于试验疫苗引发,也可能不是。 严重不良事件(SAE)-引起死亡的事件,能威胁到生命安全,需要住院,会导致接种疫苗儿童残疾或引起严重疾病。这些不良反应(事件)既可能是由于试验疫苗引发,也可能不是。 用于人体的疫苗应该是安全的。许多市面出售的疫苗会引起臂部疼痛,某些疫苗会引起轻度发烧或疲劳,但是严重致病的情况却罕见。任何可能与疫苗有关的“副作用”或致病情况,都需要在临床试验中仔细研究,确定疫苗是否足够安全,便于将来进一步的试验,并最终投放市场。 研究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评估不良事件是否与所测试的疫苗相关。例如,某志愿者在艾滋病疫苗试验中,是由于疟疾而开始发烧,那么这与疫苗没有关系。然而,如果不能发现其它病因(比如疟疾),那么发烧就可能与试验所用疫苗有关系。 免疫方案 – 包括接种剂量;接种频率和接种途径(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免疫原性–指疫苗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强度和类型。可以通过实验室对志愿者血液或体液样本检测而获得相关数据和资料。 功效和功效– 是指候选疫苗预防感染或疾病的能力。艾滋病毒疫苗试验中,与接种了安慰剂的志愿者对照,疫苗应该能够预防接种疫苗的志愿者感染艾滋病毒或防止艾滋病毒携带者成为艾滋病人。 效力是指当疫苗用于整个人群时,其减少疾病的效果如何。 “安全性”在艾滋病疫苗试验中意味着什么 安全性”是指研究人员通过测试确定疫苗不会在大量人群中引起不良反应,或不会在某一志愿者身上引起严重副作用。 安全性测试并不意味着测试疫苗是否引起艾滋病毒感染。一种疫苗用于临床试验前,研究人员已经知道该疫苗不会引起人体感染艾滋病毒。可能引起艾滋病毒感染的疫苗将不会被用于人体疫苗试验。 最后一点,人们可能误认为,疫苗的安全性如“安全性行为”一样,可以保护机体免受艾滋病毒感染。但是,参与临床试验的人们不应该寄希望于这种试验性产品能保护他们!在测试疫苗能产生的保护力时,这一概念被称为功效。安全性是指疫苗本身不会有害。 临床试验过程的主要阶段 一种疫苗,无论在实验室里或动物试验中的结果多么好,都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后才能证明在人体中是否安全有效。临床试验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试验是将疫苗用于健康的志愿者(20至60人),主要目的是测试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还可以获得有关免疫剂量和免疫途径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但是,这一阶段重点是疫苗的安全性研究,不能确定免疫反应是否能预防感染或发病。本阶段一般持续12至18个月。 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试验是将疫苗用于更多健康志愿者(50至500人),进一步检测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最佳剂量和疗程。这一阶段试验可能持续多达2年,或更长时间。 在某些情况下,第二阶段也从高危人群中招募一些健康志愿者参与试验;这些试验被称为第二阶段B试验。这些试验能在提供有关疫苗安全性重要数据的基础上初步研究疫苗是否真的有效,为第三阶段大规模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第三阶段:将疫苗用于更多高危人群中的未感染志愿者,以测试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艾滋病毒疫苗,依该人群每年新感染人数不同,接种人群可从2,000至20,000人不等。其主要目的是测试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其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在保护人体不被艾滋病毒感染的有效性。这一阶段试验可持续3至5年。 整个三阶段试验过程,可能持续10年或更长时间。一种疫苗必须在证明了是安全和有效的前提下,才能接受疫苗监督管理局的审查、许可批准,然后才能进入市场。 在以上这三个阶段中没有被包括的人群,比如婴儿、儿童、老年人以及不完全健康的人(免疫缺陷),可以参加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当中,以确定疫苗在这些人群中的有效性。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通常在疫苗功效试验与获得市场准入许可两个时间段之间进行。这一研究有助于在更多人群中收集安全性数据,以此决定疫苗是否应该获得完全批准和许可。同时这一阶段主要测试疫苗在现实条件下效果如何,以便与临床试验中严格控制条件下的效果作比较。 第四阶段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所有情况下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的数据,为疫苗进一步扩大使用人群提供经验和参考。 临床疫苗试验各阶段总结
|
欢迎光临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http://bbs.virology.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