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最新版)

[复制链接]

748

帖子

744

学分

3748

金币

病毒学院研究员

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1:2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s003 于 2016-2-4 11:35 编辑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出现死亡。近期研究表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或者死亡。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4年尼日利亚首次报道人感染寨卡病毒病例。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米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病暴发流行。2013年前,仅在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有散发病例报告。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截至2016年2月1日,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寨卡病毒病疫情,其中美洲有25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寨卡病毒散发病例。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20日通报,累计报告寨卡病毒病例3893例,死亡49例,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病例356例。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人体分离并确认。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巴西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寨卡病毒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毒有相同的宿主和传播途径,它们是否存在共感染和相互影响尚未确定。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RNA,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寨卡病毒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感染过黄病毒属中的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的患者可能对该病毒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2-14天。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人员出现症状。症状通常较轻,与登革热等其它虫媒病毒感染类似,表现为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见症状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清楚。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对血液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卡病毒RNA。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采用接种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原学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皮疹、急性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之一者:
1)急性期血清检测出病毒核酸。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等感染。

三)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七、治疗

       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避免给予阿斯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隔离、防蚊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八、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充分灭蚊并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机会。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748

帖子

744

学分

3748

金币

病毒学院研究员

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4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1:24:44 | 只看该作者
病原学诊断方面,我更倾向于核酸诊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App下载|Archiver|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GMT+8, 2024-11-23 15:52 , Processed in 0.09510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