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只有纳米级别的病毒,却是与人类纠缠不休的劲敌。司空见惯的流感病毒如无聊“旧客”每年定时骚扰;闻之色变的埃博拉之流似不受欢迎的“新朋”来去无踪。
科学家能再降服一批病毒吗?谁帮芸芸众生了解病毒神出鬼没的行踪?会不会再有“超级病毒”作怪,谁能用升级版“疫苗”降服病毒?
回顾2016年,我国科学家在与病毒之战中显出身手。且看专家盘点突破,析说功用。
阻断慢性乙肝向肝癌转化
突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孟颂东课题组研究发现慢性乙肝感染中一个名为miR-122的维持肝细胞正常功能的标志物,是阻断慢性乙肝向肝癌转化的一个重要靶标。
背景: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4亿慢性乙肝患者,我国约有9000万患者。随着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的推行,婴幼儿乙肝阳性率大幅降低,但对其他已经感染病毒者仍缺乏彻底治愈方法。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由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引起的比例高达80%。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孟颂东说,人体肝脏中活跃着大量小RNA,对维持肝脏功能、阻止肝细胞癌变有重要作用。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产生大量的RNA/mRNA,像海绵一样吸附和隔离这些小RNA,不仅让乙肝病毒自身更容易在肝脏中复制生存,而且摧毁了阻止肝细胞癌变的主要“防线”之一。
之前的抗乙肝病毒治疗都是针对病毒复制和病毒蛋白,以后可以针对病毒RNA和miR-122设计药物。同时,通过向肝脏“回补”被乙肝病毒吸附的小RNA,有望防止肝细胞癌变,也能大大降低乙肝病毒的复制速度。
预警禽流感病毒
突破: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高福的带领下,科学家们在H5N6禽流感病毒起源和进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
背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H7N9亚型,以及自2014年出现的新型H5N6亚型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同时也重创了家禽养殖业及活禽交易。禽流感病毒的特点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突变,突变导致了过去不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突破种间屏障,获得感染人的能力,而活禽市场在禽流感病毒由禽类传播到人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福说,这一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预警。针对来自全国16个省份39个市县活禽市场样本的分析表明,我国北方地区以H9N2为主,长三角地区、华中地区及华南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H7N9。而在长三角地区以南,H5N6逐渐成为优势流行毒株。此前,H5N6病毒已有感染人类的病例报道。因此,长三角以南地区需做好疫情防护,有关部门可注意提前防控布控。
破解埃博拉入侵人体机制
突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率先破解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的机制,为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设计依据。
背景:自2014年初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国家造成2.8万余人感染和1.1万余人死亡。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死亡率极高,约在50%至90%之间。然而,这一高病死率的病毒是如何感染细胞的?基本问题仍未解决,直接限制针对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物开发。
高福说,这个研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埃博拉病毒如何与细胞的膜结构发生融合、释放基因组。这种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代表第五种膜融合机制。根据新破解的入侵机制,研究人员有望针对性开发药物,阻止埃博拉病毒感染。
可规模生产寨卡疫苗
突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利用B细胞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寨卡康复病人中快速分离鉴定出寨卡病毒特异的高效中和抗体,有望成为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候选药物。
背景:寨卡疫情蔓延十分迅速。自2015年寨卡疫情在巴西爆发以来,迅速在南美、中北美加勒比海地区蔓延开来,并进一步扩散到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已报道有近200万人感染。寨卡病毒的危害被逐步揭示出来:从最初的发烧、皮疹等轻微症状,到引起新生儿小头症及眼部发育异常,成年人神经疾病,最近临床病例还报道了寨卡病毒可以在精液中存活长达60天之久,并可通过性传播。然而目前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和特异性药物。
高福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寨卡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许超出预想。我们建立的B细胞单细胞测序技术,使得我们在短时间内找到人源寨卡病毒的高效中和抗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技术平台的建立表明我国在面对突发传染性疾病时可快速响应,迅速分离、鉴定人源高效中和抗体,并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有效的应急抗体,这对我国的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千余种新病毒
突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永振研究团队发现1445种新RNA病毒。研究表明,RNA病毒在无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多样性远超过现有病毒知识体系。同时,RNA病毒和宿主关系复杂,既有频繁的跨物种传播,又有共同进化的特征。
背景:病毒是细胞退化的一部分,还是地球生命的一个起源?科学研究仍存在不少空白。此前,科学家已经发现病毒和宿主的关系复杂,病毒既能进行频繁的跨物种传播,同时又表现出与不同宿主共同进化的特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张永振说,病毒被称为生命科学的“暗物质”,在已知生物中基因组变异速度最快。研究发现,病毒基因组在进化上呈现出巨大的灵活性,除重组外,还包括基因的丢失与获得。最简单的病毒仅由一个基因组成,这也同时提出了什么是病毒的问题,生物学意义重大。
新研制方法颠覆疫苗理念
突破: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德敏与张礼和研究团队对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微调,研制出一种活病毒疫苗。这种疫苗能激活机体的全部免疫原性,却无法在健康细胞中复制,被称为活病毒疫苗的一项“革命性发现”。通俗地讲,这种疫苗的免疫能力大大增强,而致病的可能性却大大降低,可能是疫苗的一个新时代。
背景:传统上,疫苗有两种基本类型: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即是“死”病毒疫苗,安全性高,不足之处在于只能激发人体部分免疫力,且需要多次接种。相比之下,减毒活疫苗免疫力强、作用时间长,但仍具有潜在的致病危险,安全性稍差。
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周德敏说,通过新方法研制的活病毒疫苗,控制住了病毒对人体的毒性,同时保留了病毒感染人体引发的全部免疫原性。可以说,这是一项“四两拨千斤”的技术,不仅使疫苗研发不再复杂,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能在其他适宜病毒的疫苗研发中发挥作用。此外,该活病毒疫苗除了可以作为常规的预防性病毒疫苗,还可以作为新型的生物技术药物用来清除已经感染的病毒,发挥治疗病毒感染的作用。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