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与重组CHO乙肝疫苗有何不同?

[复制链接]

295

帖子

304

学分

4725

金币

版主

Rank: 7Rank: 7

积分
3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8:3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anbo 于 2015-11-26 08:36 编辑

最近,我国最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正式发布。有细心的家长发现,在乙肝疫苗推荐的内容中,新的指南有了一些改变。

在2005年版和2010年版指南的新生儿母婴阻断中,乙肝疫苗接种推荐了重组酵母和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两种乙肝疫苗。而2015年版的指南中的推荐意见如下:

推荐意见1: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HBIG,剂量应≥ 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推荐意见2: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10 μg重组酵母或20 μg重组CHO乙型肝炎疫苗。

这位家长来信问:为什么新指南在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的推荐中没有推荐重组CHO乙肝疫苗?是不是这种疫苗只能用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不能用于新生儿。他的孩子出生时用的是重组CHO疫苗,会不会影响免疫效果。

什么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亦称重组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的重组技术,首先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基因片段通过基因工程剪切下来,然后插入到真核酵母菌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中,与宿主细胞内的基因进行重组,让重组后的酵母或CHO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自身增殖的同时产生HBsAg基因片段,将其收集并提纯之后制成的乙肝疫苗,国际上称为第二代疫苗。利用酵母细胞生产的疫苗称为重组酵母疫苗,利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生产的疫苗称为重组CHO疫苗。因此,这两种乙肝疫苗都属于基因工程疫苗。

两种基因工程疫苗有何不同?

真核酵母菌细胞属于低等生物细胞。因此,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优点在于生产系统操作简单,表达量高,可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在我国的乙肝疫苗中占主要市场。但由于这种疫苗在表达产生的HBsAg基因是无糖基化,不能外分泌,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

哺乳动物细胞属于高等生物细胞,从宿主亲缘性上,肯定是CHO细胞与人体更亲近。因此,其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更接近天然形式,产物的分离纯化也较简单,疫苗稳定性好[1]。但是,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对培养条件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导致成本上升,其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与重组CHO乙肝疫苗20μg,或者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与重组CHO乙肝疫苗10μg比较)对于新生儿免疫和乙肝母婴阻断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和母婴阻断效果,对新生儿的安全性也都很好[1-7]。另有文献研究显示,由于机体对疫苗的应答情况与疫苗的抗原结构有关,对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低应答或无应答者换用高剂量的重组CHO疫苗可提高免疫成功率[8]。

为什么2015年版乙肝指南对疫苗的推荐发生了改变?

既然两种基因工程疫苗的效果相似,安全性都很好,为什么2015年版乙肝指南未推荐新生儿出生时接种重组CHO乙肝疫苗呢?

我没有参加乙肝指南制定和讨论。我个人认为是出于免疫成本的考虑,并非新生儿的免疫效果不同或安全性问题。


References
[1]    张勇.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临床效果综述. 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4): 315-317.
[2]    韩秀兰, 林惠芳, 孟宗达等.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进一步观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2): 118.
[3]    尹爱红, 何坤芳, 徐桂春等. 山东省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考核的初步分析. 中国计划免疫. 2003. 9(3): 145-146.
[4]    高洁, 陈长顺, 龚晓红, 韩庆英, 马淑花. 不同剂量和种类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中国计划免疫. 2000. 6(3): 135-137.
[5]    龚晓红, 王富珍, 李辉等. 新生儿接种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6年随访结果. 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4): 259-261.
[6]    任江萍, 陈恩富, 孙继民等. 不同剂量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果Meta分析.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4. (02): 102-108.
[7]    朱路平. 新生儿接种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3): 162-163.
[8]    朱建琼, 黄振宇, 毛东波, 李粤荣. 健康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再免疫抗体应答.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9. (02): 152-158.

本文来源:蔡皓东医生博客 http://ditancaihaodong.blog.sohu.com/310555726.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App下载|Archiver|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GMT+8, 2024-6-16 14:50 , Processed in 0.14734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