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HIV),即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艾滋病毒通过无保护的性交(肛门或阴道)、输入受污染的血液、共用受污染的注射针传播,还可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期间在母亲及其婴儿之间传播。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摧毁或损害其功能。感染初期没有症状。但是,随着感染的发展,免疫系统开始变弱,患者更加容易遭受所谓的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有效药物和疫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是艾滋病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而且需要终生服药。
HIV分为1型和2型。根据包膜基因区(env)的差别,HIV-1可分为M,N,O和P四群。目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是M群和N群。HIV大致呈球形,直径约120nm,基因组是两条相同的正链RNA。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包膜蛋白gp120与gp41,其中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
在病毒感染时,细胞中有一些蛋白能够抑制病毒的生活周期,这些蛋白称为限制性因子。之前早已发现HIV的限制性因子有TRIM5a, APOBEC3G, Tetherin和SAMHD1。去年有两个实验室同时在Nature上发文报道了一个新的限制性因子SERINC3/5(详见帖子 http://bbs.virology.com.cn/forum ... 8310&extra=page%3D2)。近日,来自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新的HIV限制性因子——鸟苷酸结合蛋白5(GBP5),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Cell host & microbe》上。
限制性因子是细胞固有蛋白,并且受干扰素(IFN)调控表达。在病毒和宿主的长期进化中,病毒也会表达一些分子来抵抗限制性因子的作用。在2015年,研究人员以这些分子特点为基础,通过对人全基因组筛选,鉴别出30个具有抵抗HIV感染功能的分子,其中就包括GBP5,相关成果发表在HIV领域期刊《Retrovirology》。在本论文中,研究人员对GBP5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GBP5蛋白通过抑制包膜蛋白gp160剪切成gp140和gp41,以及包膜蛋白整合到病毒包膜上,从而抑制感染性HIV的产生。 更有趣的发现是,因gp160和vpu是由同一双顺反子RNA编码的蛋白,研究人员发现当阻断vpu表达时,gp160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抗GBP5分子的抑制,感染性HIV-1的病毒量上升。而这一现象与现在临床上自然流行的M群HIV-1的vpu基因高频突变符合。
该研究对限制性因子GBP5对HIV的抑制机制进行了详细解析,丰富了我们对病毒和宿主长期斗争进化关系的理解,也为开发治疗性药物提供新的靶标。
本文由中国病毒学论坛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