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中科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复制链接]

883

帖子

822

学分

7696

金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2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23:4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各学部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现予公布。

中国科学院2015年7月31日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以政
57
神经生物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2
王宁利
58
眼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3
王松灵
52
口腔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
4
王福生
52
临床传染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
5
卞修武
51
医学(病理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6
仝小林
59
中医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7
刘耀光
61
作物遗传学
华南农业大学
8
李蓬(女)
49
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清华大学
9
沈中阳
52
器官移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10
宋微波
56
动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
11
张旭
53
神经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2
张学军
59
皮肤病学
安徽医科大学
13
陆林
48
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
北京大学
14
陈义汉
50
内科学
同济大学
15
陈子江(女)
55
妇产科学
山东大学
16
陈孝平
62
肝脏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
17
陈国强
51
基础医学—病理生理学
上海交通大学
18
邵峰
43
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19
周琪
45
干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
屈良鹄
6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山大学
21
哈木拉提·
吾甫尔
55
中(维)西医结合
新疆医科大学
22
顾东风
56
流行病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3
钱前
53
作物种质资源
中国水稻研究所
24
徐国良
50
分子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5
曹务春
51
流行病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26
曹晓风(女)
50
植物表观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7
阎锡蕴(女)
58
纳米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8
蔡秀军
51
腹部外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29
裴端卿
50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30
薛勇彪
52
植物分子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评2015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两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增选总是你那么令人瞩目,鉴于2011年和2013年产生的系列“事件”,本次科学院院士增选选择了直接公布了第二轮名单。何以见得?2011年初步候选名单77人,进入第二轮30人,最终当选9人(朱玉贤、张学敏、张明杰、李林、赵玉沛、康乐、黄路生、舒红兵、葛均波);2013年初步候选名单88人,第二轮没有公布,最终当选9人(金力、赵继宗、施一公、桂建芳、高福、韩家淮、韩斌、程和平、郝杰)。从名单上看纯临床医学背景1-2个,作物遗传昆虫~2个,纯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5-6个;2015年实际上是直接进入第二轮名单,候选人30个。

  虽然2015年生命学部院士候选人没有首轮名单,但是根据几个一级专业学会(遗传、生化分子、细胞)推荐的名单约略可以知道部分候选人信息,不过很遗憾细胞生物学会推荐的董晨教授没能进入第二轮,国内免疫领域董晨教授的学术水平国内应在Top3(个人觉是No.1^_^),此次没能进入第二轮可能主要是因为回国时间短。一下是摘录清华官网对董教授的介绍:

  董晨教授是世界上著名的免疫学家,近20多年来重点探讨免疫应答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董晨教授于2005年发现新的一类免疫效应T细胞-Th17细胞,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免疫学过去十年最重要的成果。鉴于董晨教授在免疫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董晨教授被美国免疫学家协会授予BD Bioscience 研究者奖,并被评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

OK,2015年的30个候选人中有13个人我熟悉的名字(个别领域比较陌生),少数几个曾有幸聆听过其学术报告。这13人名单如下,全部非首次候选,括号内为以往候选年份:
刘耀光(2011),李蓬(女,2013),张旭(2011,2013),张学军(2011,2013)
陈国强(2009,2013),邵峰(2013),周琪(2013),屈良鹄(2009,2013)
钱前(2007,2011,2013),徐国良(2013),曹晓风(女,2011,2013)
裴端卿(2011,2013),薛永彪(2005,2007,2009,2013)

刘耀光,华南农大生科院教授,杰青和长江学者,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刘老师在日本的成名作即发明建立了Tail-PCR技术(热不对称交错PCR,主要用于在已知一段序列的情况下,扩增旁邻序列,早期在拟南芥和水稻中运用较广泛,本人3年前也在水稻中用过),这项工作发表在1995年的The Plant Journal(植物领域仅次于The Plant Cell的权威期刊),这一论文目前谷歌学术显示引用次数为1374次,另一篇同样在1995年发表在Genomics上,谷歌显示引用次数1140次,影响可见一斑。刘老师回国后直到现在主要研究水稻雄性不育(主要是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做出了一系列出色的工作,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发表在2013年的Nature Genetics上,详细内容详见http://web.scau.edu.cn/sys/Article_View.asp?id=117。不过,就我个人来说详细阅读刘老师的一篇文章是2012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一篇关于克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这一工作与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组在PNAS发表的工作类似(张老师曾在报告中讲过这一工作前后差不多进行了30年以上吧,做了一代又一代的硕士和博士/(ㄒoㄒ)/~~,最后发现克隆的目的基因是一段非编码RNA,一个点突变造成的光温敏不育,估计前面做过这个课题的毕业生都亮瞎了眼,因为非编码RNA调控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才开始火起来,早些年想都不敢想。基于当时我对非编码RNA的狂热性,这两篇文章的信息都曾用作“陶瓷”(*^__^*)写proposal)。相较于国内目前植物分子领域的其它热门PI大量的Plant cell 跃进,刘老师确实谈不上高产,但是其踏实低调的学风值得我们学习。2014年发表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的综述,应该说奠定了刘老师的江湖地位。

李蓬(女),清华大学生科院教授,杰青和长江学者。鉴于我对李蓬教授所研究的代谢领域不熟悉,关注教授,故不敢胡来。清北联合中心的PI,自然毋庸我多说啦,学术自属国内一流。^_^

张旭,中科院神经生物所研究院,神经生物学本人几乎不懂,不敢言语/(ㄒoㄒ)/~~。

张学军,安徽医大校长,用GWAS方法找到了一些皮肤病相关易感基因,发表了多篇nature genetics和NEMJ,张老师和贺林院士是国内GWAS权威。但是讥讽、反感此类研究的人员大有人在,最常见的是说法是,“NG没什么了不起,收集临床样本测序而已”。

陈国强,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兼上交副校长,杰青和长江学者,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大名鼎鼎,不过本人平时关注不多,去年上交医学院举办的国际泛素和SUMO会议上,陈是组织者,我好想错过了他的talk,不过去年他课题组的cancer cell浏览过一点点。气场强大,颇有大将风范。

邵峰,NIBS副所长,资深研究员,HHMI青年研究员,“北京学者计划”。和施一公教授都获得过“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发表CNS多少就不去数了。个人觉得论科研实力,邵博士超出中科院生物学部院士平均水平太多,今年不如选怕又是有人出来说闲话了。去年有幸在浙大听了邵老师的报告,深深佩服,年有nature的工作,去年两篇,其中一篇article的分量还是很足的,LPS的受体居然是caspase。

周琪,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杰青和百人。国内iPS细胞重编程领域的先锋,我个人还是2009年从周琪研究员课题组发表的一篇Nature开始关注的。周琪研究员和前NIBS研究员高绍荣老师(现同济大学生科院院长,今年候选了工程院院士,没进二轮)几乎在同一时间率先正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这项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的影响,这一工作也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个人觉得如果这项工作被评一等奖,争议应该没那么大吧,*^__^*)。周琪老师课题组非常高产,今年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了m6A RNA甲基化修饰对细胞重编程的影响的工作(m6A RNA现在这么火,显而易见有不少组要在细胞重编程体系里研究其功能的)。

屈良鹄,中山大学教授,杰青和长江学者。我曾经读过屈老师课题组的一篇PNAS,是关于假基因的功能研究的,当时觉得非常新奇有趣。其它的我所知不多,不好多讲了。

钱前,国家水稻所副所长。水稻领域发CNS很难发(貌似今年有了第一篇cell,植物所种康课题组,前几年华农张启发院士组一篇关于水稻杂种不育机理研究的science),有几篇还是测序的。2003年钱前研究员以第一作者身份有过一篇nature,克隆到的是控制水稻分蘖基因MOC1,通讯作者是李家洋院士。后来钱前研究员也有很多比如NG这样高水平文章的共一文章,但凡是后来作为独立通讯作者或者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章就相形见绌了。水稻界的同行们更多的还是觉得钱前研究员主要的贡献是在育种方面,发文章“你懂得”。

徐国良,中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院,杰青和长江学者,表观遗传学领域大牛Bestor(第一个克隆了DNA甲基化酶DNMT1)实验室博后。2011年徐国良课题组和北卡(现在哈佛)张毅教授back to back在science发表了TET氧化5mC产生新的碱基的工作,该项成果当年甚是轰动,应该入选了当年十大科技进展。据说,徐的课题组的这篇文章从开始做到投稿也就3月左右。后来徐国良老师和李劲松老师合作了一篇nature和一篇cell,都在相关领域产生重大影响。2013年在浙大生研院听杜克大学王小凡老师说,他作为国际评估组组长对生化所评估的时候非常支持看好这两位年轻人,建议给与他们支持,因为当时他们在国内没有太出彩的工作,但是很有潜力,所以一直鼓励支持二人的研究,现在两人取得了不少非常好的成果后王小凡老师很是高兴与欣慰。徐老师无比低调,学风踏实,曾有幸三次聆听其报告,不过口音有些重哦。自从2011年TET的工作后,近些年也一直集中在相关领域,仍然有着漂亮的工作,主要发表在cell stem cell上。(本人当时几乎关注所有与TET相关的工作,笔记都还在呢,^_^,现在热度减了不少,但是还在关注)

曹晓风,中科院遗传所研究院,杰青和百人。国内植物领域表观遗传学领域做得做好,不愧是从ElliotM. Meyerowitz(植物领域中的泰山北斗级人物,本人无比膜拜过)和Steven Jacobsen(植物表观遗传学领域奠基人)圈子中出来的。2012和2014年的苏州冷泉港会议上听过曹老师的报告,很赞。曹老师回国后做出的最好的工作是鉴定出了拟南芥中H3K27去甲基化酶,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入选F1000论文,相的博士论文入选2012中科院百篇优博,论文一作现在在哈佛大学张毅教授实验室做博后。曹老师北大博士毕业,师从陈章良教授,陈门虎将之一,另两位虎将北大郭红卫教授和NIBS王晓晨研究员未来有可能入选中科院院士。曹老师还是植物领域顶尖期刊The Plant Cell的编委,PC和PNAS就不列举了,我曾考虑过读曹老师的博士,可能我底气不足,出身卑微,最终放弃了。

裴端卿,早年是清华大学教授,现任中科院广州健康所所长,杰青和长江学者。在iPS刚红火的时候,裴老师课题组研究发现维生素C能够大量提高iPS的转化效率,后来在cell stem cell和nature genetics上进一步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做出工作很漂亮。今年5月份凭借着“利用尿液中的细胞重编程诱导分化成牙齿”上了一次新闻联播(此前北大邓宏魁教授的小分子诱导iPS也上过新闻联播啊)。自从裴老师发现维生素C促进iPS形成的研究来,本人一路关注并选择性阅读相关文献,不过我发现裴老师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TET的工作与今年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自噬与重编程的工作都是与其它课题组有很多不一致或者相反的结果,两项工作应该说都是后发表的,当时我就想了,实力不一般啊,鉴于我只是看客,也无法说谁对说错,不过我当时就TET那项工作问过高绍荣老师,呵呵,不细讲了。裴老师近些年论文的发表是有多又好啊,今年发表的两篇nature cell biology 我还只粗略看过一篇,另一篇c-Jun的工作还在排队等着看咯。

薛勇彪,前任中科院遗传所所长,现任北京基因组所所长,杰青和百人,2任973首席。不知是运气问题(有人提过错失一篇nature)还是什么,薛老师回国后在plant cell上好像没有发表过文章,但是在plant journal和plos genetics还有其他植物学领域专业期刊上有不少文章。薛老师主要是研究植物中自交不亲和性的机理,相关研究还写过Annu rev,足见其此领域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从后来的两次973项目中可看出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上。硕士期间刚开始那会,我曾认真研读过薛老师的973项目书,想再回想起来历历在目啊。后来好不容易在水稻种克隆出一个花器官发育基因,结果通过序列对比,发现跟薛老师2009年发表在The Plant Journal上报道的基因一致,令我对我的工作大失所望(貌似我那个等位基因的突变严重一些,所以表型更为丰富多样O(∩_∩)),尽管还是顺利凭此顺利毕业,但是没有发表确实遗憾/(ㄒoㄒ)/~~。4年的水稻领域经历,没能听过薛老师的一次学术报告也是件憾事。据我此前非常佩服的几位师兄讲,薛老师讲学术报告的水平和气场堪称高大上。

PS:这年头入选院士基本上不管你多牛基本上都要二进宫甚至多次,杰青、长江和百人基本上要有,最好有国家自科二等奖以上的第一完成人荣誉。个人觉得入选希望比较大的是曹晓风(刘耀光)、周琪(裴端卿)、邵峰、徐国良、陈国强
来源:科学网丁广进博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App下载|Archiver|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GMT+8, 2024-6-29 20:21 , Processed in 0.15040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