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疫苗文化录] 中国疫苗大事记

[复制链接]

1210

帖子

614

学分

1996

金币

论坛区长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13:2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疫苗大事记

        19世纪中叶后,来华传教士和归国留学生开始在国内进行牛痘疫苗接种。1917年绥远地区爆发鼠疫,北洋政府筹借外债扑灭疫情后,用余款在1919年3月于北平成立了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疫苗生产机构的摇篮。到1949年,中国共有疫苗生产机构17家,但生产能力均十分有限,疫苗质量不高,接种率也相当低。
        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三级卫生防病体系,其中卫生防疫站是卫生防病工作最主要的业务技术和监督指导中心,也是疾病疫情报告的组织管理中心。
        通过机构调整,在原北平中央防疫处、西北防疫处、长春卫生技术厂及上海等地的私营血清制造所基础上,在当时全国六大行政区的中心城市建立了北京、上海、武汉、长春、兰州和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负责疫苗的生产研发。此外还建立了主要研究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
        从1950年起,卫生防疫人员在全国城市按户按人免费种痘和卡介苗接种,拉开了全国免疫预防的序幕。
20世纪60年代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消灭了天花,鼠疫、霍乱等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
        20世纪70年代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全球开展扩大免疫规划,一是提高接种率,扩大免疫接种人群;二是要逐步推广使用安全、有效的新疫苗,扩大使用疫苗种类。中国在1978年下发了《关于加强计划免疫的通知》,推出了儿童计划免疫的概念、规定了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的种类即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并且要求建立冷链设施。
        20世纪80年代
        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对计划免疫的对象、组织机构、程序、预防接种要求、异常反应的诊断处理以及设备和经费等进行了规范。
        1986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同时正式开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冷链项目合作,承诺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
        1989年,在“政企分开”的背景下,卫生部将分布在长春、北京、武汉、上海、兰州和成都的6家生物制品研究所组成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自1978年以来,各类预防制品在我国共减少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3亿多人次,减少死亡400多万人。
        20世纪90年代
        1992年,卫生部推行了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将乙肝疫苗纳入副免疫规划管理,使我国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到1995年为止,省、县、乡的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
        1996年,法国的安万特-巴斯德在深圳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进口疫苗分装合资企业,携带着高品质的HIB、甲肝、肺炎和流感疫苗开辟了中国疫苗新市场。在此之前,中国的疫苗市场一直是针对儿童的计划免疫疫苗,主要由中生集团旗下的六大生研所供应,国家财政拨款集中招标采购。而安万特-巴斯德之后,GSK、默沙东等也相继进入中国,自愿接种疫苗的有价疫苗市场形成,外资药企占据半壁江山。
        2000年至今
        2002年,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防疫站为主体的防疫防病体制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代,标志着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2005年,《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这个条例实际上以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形式明确了计划免疫疫苗市场和有价疫苗市场的划分,并且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省级疾控机构垄断疫苗供应特别是二类疫苗供应的体制,符合条件的大型药企、民营医药公司、外资企业也获得了疫苗的经营权,疫苗市场开始放开。
        2008年,卫生部下发《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在原有的6种疫苗基础上,将甲流、流脑、乙脑、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免费常规接种。 【《三联生活周刊》第14期】

        19世纪中叶后,来华传教士和归国留学生开始在国内进行牛痘疫苗接种。1917年绥远地区爆发鼠疫,北洋政府筹借外债扑灭疫情后,用余款在1919年3月于北平成立了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疫苗生产机构的摇篮。到1949年,中国共有疫苗生产机构17家,但生产能力均十分有限,疫苗质量不高,接种率也相当低。
        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三级卫生防病体系,其中卫生防疫站是卫生防病工作最主要的业务技术和监督指导中心,也是疾病疫情报告的组织管理中心。
        通过机构调整,在原北平中央防疫处、西北防疫处、长春卫生技术厂及上海等地的私营血清制造所基础上,在当时全国六大行政区的中心城市建立了北京、上海、武汉、长春、兰州和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负责疫苗的生产研发。此外还建立了主要研究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
        从1950年起,卫生防疫人员在全国城市按户按人免费种痘和卡介苗接种,拉开了全国免疫预防的序幕。
20世纪60年代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消灭了天花,鼠疫、霍乱等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
        20世纪70年代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全球开展扩大免疫规划,一是提高接种率,扩大免疫接种人群;二是要逐步推广使用安全、有效的新疫苗,扩大使用疫苗种类。中国在1978年下发了《关于加强计划免疫的通知》,推出了儿童计划免疫的概念、规定了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的种类即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并且要求建立冷链设施。
        20世纪80年代
        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对计划免疫的对象、组织机构、程序、预防接种要求、异常反应的诊断处理以及设备和经费等进行了规范。
        1986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同时正式开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冷链项目合作,承诺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
        1989年,在“政企分开”的背景下,卫生部将分布在长春、北京、武汉、上海、兰州和成都的6家生物制品研究所组成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自1978年以来,各类预防制品在我国共减少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3亿多人次,减少死亡400多万人。
        20世纪90年代
        1992年,卫生部推行了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将乙肝疫苗纳入副免疫规划管理,使我国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到1995年为止,省、县、乡的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
        1996年,法国的安万特-巴斯德在深圳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进口疫苗分装合资企业,携带着高品质的HIB、甲肝、肺炎和流感疫苗开辟了中国疫苗新市场。在此之前,中国的疫苗市场一直是针对儿童的计划免疫疫苗,主要由中生集团旗下的六大生研所供应,国家财政拨款集中招标采购。而安万特-巴斯德之后,GSK、默沙东等也相继进入中国,自愿接种疫苗的有价疫苗市场形成,外资药企占据半壁江山。
        2000年至今
        2002年,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防疫站为主体的防疫防病体制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代,标志着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2005年,《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这个条例实际上以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形式明确了计划免疫疫苗市场和有价疫苗市场的划分,并且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省级疾控机构垄断疫苗供应特别是二类疫苗供应的体制,符合条件的大型药企、民营医药公司、外资企业也获得了疫苗的经营权,疫苗市场开始放开。
        2008年,卫生部下发《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在原有的6种疫苗基础上,将甲流、流脑、乙脑、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免费常规接种。 【《三联生活周刊》第14期】
       摘自 中国剪报网 http://www.chnd.net.cn/HTML/2008/bjgw200801/201040093.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App下载|Archiver|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GMT+8, 2024-11-27 08:54 , Processed in 0.08035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