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兽共患病病毒] 人类从动物身上感染的致命瘟疫

[复制链接]

789

帖子

294

学分

2208

金币

版主

Rank: 7Rank: 7

积分
29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3:3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类虽然站在生物链的顶端,但人类同样是脆弱的。那些来自生物链底层的生物所携带的病菌,反而很容易让人丧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那些从动物身上感染的致命瘟疫吧。


10.艾滋病——喀麦隆黑猩猩




      艾滋病的来历广泛,人们为了追溯它的起源做了许多努力,大概其中最著名的事例当属第一位“零号病人”——盖坦·杜加斯(Gaetan Dugas)。盖坦·杜加斯是第一个替罪羊,他是一名加拿大航空乘务员,因为被误会他是感染艾滋病第一人而被称为“零号病人”,“零”并不是零,而代表字母“O”,表示“源自加利福尼亚”。尽管20世纪80年代杜加斯在为HIV病毒以及艾滋病担责,但其实这种病毒先于杜加斯几十年就在人类世界中存在了。


9.埃博拉——非洲果蝠


      食蟹猴曾经被认为是最近非洲爆发埃博拉的罪魁祸首,但结果证明这不能全怪这些灵长类动物,它们只是中间宿主。埃博拉病毒的起源与非洲果蝠有关,研究者们现在不仅知道第一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而且还知道他被感染的具体地点。最初研究者们并不知道这个名叫埃米尔·乌尔牟诺(EmileOuamouno)的2岁男孩是怎样在这场最近才爆发的疾病中第一个感染上埃博拉病毒的。
      现在看来似乎是这个男孩在梅里安多村庄的一个空心树中玩耍的时候与受感染的蝙蝠有过接触。乌尔牟诺感染埃博拉后,这棵树便被烧成了树桩,这棵树里面曾住着成千上万只蝙蝠。乌尔牟诺很有可能是因为与这些蝙蝠或者与其在树洞中留下的大量排泄物有所接触才被感染了。



8.非洲昏睡病——采采蝇

      非洲人类锥虫病,也称非洲昏睡病,已经大范围地爆发过很多次了,自20世纪70年代出于环境顾虑而禁止使用杀虫剂DDT以来,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便不断上升。而采采蝇就是罪魁祸首,它所携带的寄生虫会导致发热、皮疹、严重乏力以及水肿,而这些都是非洲昏睡病的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30000人感染这种疾病,感染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最终会昏迷甚至死亡。
  人们认为非洲昏睡病对人类的进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很难根治。不过要控制住这种疾病到是有可能的,而且最近有很多新产品似乎能预防感染,包括一种防虫项圈的技术,它是用来防治以及治疗因采采蝇而导致的感染。由于采采蝇的广泛存在(超过37个国家存在采采蝇),这一技术的发明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能防止昏睡病再次爆发。


7.非典——中华菊头蝠


   最开始,人们认为果子狸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的储存宿主,但是201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华菊头蝠才是真正的宿主。尽管也有一些说法认为中间宿主(比如中国菜市场的禽畜)在疾病的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但是这项研究发现中华菊头蝠不需要中间宿主便可以直接将SARS病毒传递给人类。
  研究者们指出,果子狸如果没有和中国的传统菜市场接触,它们是不会感染SARS病毒的,所以一定存在另一种传播疾病的宿主,人们这才意识到果子狸并不是罪魁祸首。20世纪初(2002-2003年),这些蝙蝠导致的流行性疾病被认为是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6.亨德拉病毒——澳大利亚狐蝠

  第一起报道的亨德拉病毒爆发于1994年,地点在澳大利亚亨德拉病毒的爆发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但是它对马群的数量影响更大。1994年,澳大利亚知名驯马师维克·瑞尔(Vic Rail)和他的14匹马同时感染了亨德拉病毒,在短短几天之内便都死去了。自从亨德拉病毒第一次爆发以来,经报道的人类感染亨德拉病毒病例只有7例(其中有四例死亡),但对于马群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非常棘手的人畜共患疾病。
  澳大利亚狐蝠已被确认是传播亨德拉病毒的罪魁祸首。狐蝠,大翼手亚目,巨型蝙蝠的亚目,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翼幅展开最长可达1.5米(5英尺)。狐蝠和人类感染亨德拉病毒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所有亨德拉病毒感染者均是因为接触过受病毒感染的马,这样看来马很有可能对亨德拉病毒的传播起到了必要的放大作用。


5.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硬蜱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简称CCHF)的症状和埃博拉以及马尔堡病毒相似,死亡率高达40%。第一起报道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爆发于1944年,克里米亚半岛的士兵和农民都受到了影响。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一种蜱媒传播的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人类与受感染的禽畜接触会被感染。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已经爆发过很多次了,最近的一次于2013年在乌干达爆发,当时一个来自艾提思教区,巴洛马村的农民因出现了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一样的症状而不得不住院治疗。在他之后也有好几个人因为出现和他相似的症状而死去。我们尚不清楚这个农民是不是因为和硬蜱或者受感染的禽畜有过接触才感染了CCHF。目前还没有治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疫苗,但是用于临床前阶段的疫苗有望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还能给其他人提供预防的方法。



4.马秋波病毒——玻利维亚田鼠

  马秋波病毒,又称玻利维亚出血热,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姊妹病毒,第一起经报道的马秋波病毒爆发于1959年,地点在玻利维亚。随后玻利维亚北部又分别于1971年和1994年发生感染病例。马秋波病毒的死亡率高达30%。值得一提的是,DDT(用于对付疟疾)在玻利维亚的广泛使用可能间接导致了马秋波病毒的爆发,因为DDT消灭了猫科动物,从而导致老鼠的数量剧增。当然,就是这些老鼠充当了马秋波病毒的宿主,然后再把这些病毒传播给人类。
  老鼠携带了马秋波病毒,而且在玻利维亚的田鼠的尿液,粪便以及唾液中能发现马秋波病毒颗粒。理论上说,当老鼠尿液干燥物被风扬起到空气中并且被附近的人吸入后,此时马秋波病毒的传播效率是最高的。
  


3.马尔堡病毒——非洲果蝠

  马尔堡病毒患者和埃博拉患者出现的症状相似,包括严重甚至致命的出血热。尽管有人认为猴子是罪魁祸首,但实际上果蝠才是这种致命疾病的原宿主。因为对很多曾经爆发过马尔堡病毒的地区而言,蝙蝠是一种美食,所以人们在制作蝙蝠美食时就有可能会感染上这种病毒。
  仍有人在研究是否有其它动物充当了这种疾病的储存宿主,但可以肯定有时被当作罪魁祸首的猴子并不是传播的源头。如果猴子以及其他的灵长类动物感染了马尔堡病毒,他们会面临高死亡率。由于非洲果蝠分布广泛,马尔堡病毒很可能会再次爆发





 
2.拉沙热——多乳鼠

  像这个名单中的许多其他致命疾病一样,拉萨热是西非一种地方性疾病,1969年两名肩负使命的护士在尼日利亚感染了这种病毒之后,萨拉热首次被发现。与马秋波病毒相似,这种病毒由啮齿目动物携带,但这一次是多乳鼠。这些啮齿目动物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方式和玻利维亚田鼠非常相似,通常是通过在扬起的雾化鼠尿干燥物传播的。这就非常棘手了,因为这些老鼠的繁殖能力强而且它们习惯在人们储存食物的家里做窝。
  拉萨热在西非太常见了,以至于西非每年都会爆发拉萨热,每年感染的人数高达50万,其中 2万人因此死亡。在尼日利亚宣布已经有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数周之后,拉萨热又在尼日利亚爆发了。
  
1.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及墓蝠

  中东呼吸综合征,又称MERS,是相对较新的一种疾病,仅在阿拉伯半岛以内及其周边国家出现。尽管到目前为止MERS还没有大范围的爆发过,但有人担心这种致命疾病会快速传播并且与SARS传播方式相似。和SARS一样,人们发现MERS归根究底是通过蝙蝠,准确的说是埃及墓蝠传播的。
  尽管已经确定埃及墓蝠是MERS传播的源头,但是研究者们认为病毒并不是通过与蝙蝠直接接触传播,而是通过间接宿主传播的。研究者们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做过测试,他们认为很多动物,包括骆驼,绵羊,山羊,还有猫都有可能是传染给人类MERS病毒的间接宿主。

  这些疾病的盛行,和人类自身脱不了干系。我们大肆猎杀他们的天敌,导致这些可恶的生物携带者病菌到处乱跑,最终造成悲剧。这是历史给予人们的血的教训,维护好生态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内容来自科技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53

帖子

5

学分

1766

金币

病毒学院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
5
沙发
发表于 2016-7-28 16:48: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2360

帖子

1831

学分

10万

金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31
QQ
板凳
发表于 2016-7-28 18:07: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感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App下载|Archiver|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GMT+8, 2024-11-23 09:46 , Processed in 0.09278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