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7-2-16 17:04:15
|
只看该作者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四)
8 p- x+ m# j# E3 W Q* w: z1.实验课学不会实验
9 o: B7 u9 k2 D$ Z0 p 实验课之前老师把前面的步骤做完了,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见到完美无缺的最后一步的表演。这是真正的实验吗?那时候我们还天真地问老师:我们可以走了吗?什么时候交实验报告?
' `9 A+ u7 z9 W8 I+ V1 J1 a' A 对多数人来说,实验技能只能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
1 I( A6 G, X9 p) j: `- b% c, t* I3 Z2.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4 i! t" z6 ?. x* P4 j$ E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
8 H% Z) G2 G" y% |) l 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 D% ^8 N& S. F' }+ ?
3.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1 L+ g1 ]/ e/ z7 ~2 ] 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毙掉。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
. |) l0 r, J3 ]) ~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 s# [8 i6 Z9 Y# A4 ?( [
4.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m* H! f! C' h 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9 \6 V2 y; d; p( ]( {
5.SCI是个陷阱。
* f: P" f! @6 _! [9 P% R: X4 V* a 运气!有人没费力气发了一篇SCI文章。你不要羡慕他。因为据我所知课题是别人设计的,实验是别人手把手带他做的,文章是导师帮他找了国外的人改写的,而他并不擅长做科研。但是他因为一篇SCI文章已经自认为可以在科研的天地里一展身手了。于是要出国,要做实验,要继续发SCI,要挣美元。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属于他的道路。(也许有酸葡萄心理的成分)。但是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真的适合搞科研吗?
4 ^- k8 X& R. t6 `; z7 r: H; d# n 真的不适合搞科研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