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 年以来,寨卡病毒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蚊子进行传播,当寨卡病毒感染孕妇后能够导致胎儿小头症等疾病,该病毒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最近,来自中国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寨卡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章中,研究人员绘制出了寨卡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宿主蛋白的调控图谱,深入阐明了寨卡病毒与宿主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为后期科学家们阐明寨卡病毒的感染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疗法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和线索。
那么近期寨卡病毒的研究进展到底如何呢?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的研究报道进行了整理,分享给各位!
【1】Science子刊:利用LAMP方法快速低成本地检测寨卡病毒 doi:10.1126/scitranslmed.aag053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巴西、尼加拉瓜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而使得通过捕捉和测试蚊子来监控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传播能够变得更加快速和更加低廉。这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的检测方法能够区分寨卡病毒亚洲毒株和非洲毒株,而且在理论上可能被用来在现场直接检测蚊子中可能存在的寨卡病毒。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5月3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apid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Asian- and African-lineage Zika viruses”。
美国普渡大学的Richard Kuhn(未参与这项研究)说,“你能够仅是捕捉蚊子,将它们磨碎,或者获得被感染者的血液样品和其他类型的样品,随后直接检测寨卡病毒是否存在。你不必进行RNA纯化,你也不必执行逆转录步骤,因而真正地简化这个过程。”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esiree LaBeaud(也未参与这项研究)补充道,这种方法能够“在偏远地区开展测试,而且也不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它可能用于传病媒介监控和临床诊断。”
【2】Nat Med 重磅!首个减活寨卡疫苗可完全防止寨卡病毒感染 DOI:10.1038/nm.4322
根据德州大学Galveston医学分部(UTMB)和美国卫生部Evandro Chagas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正处于开发阶段的首个减活寨卡疫苗免疫一次后可以完全保护小鼠免受寨卡病毒的感染,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尽管健康成年人感染寨卡病毒不会产生严重症状,但是寨卡病毒可造成正在发育的胎儿患小头症及其他疾病,这使之成为了全球健康威胁。感染了寨卡病毒但是没有任何疾病症状的孕期妇女仍然可能生下患小头症的小孩。
因此育龄女性及在出现过病例报道地区旅行的游客急需有效的疫苗。由于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性传播,因此通过疫苗防止男性感染也是阻止寨卡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
寨卡病毒疫苗的研发已经取得了快速而有希望的进展。这些正处于开发中的疫苗都是寨卡病毒的未激活形式或者亚病毒:这些疫苗候选物已经在小鼠及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显示出疗效。
【3】Cell Rep:科学家阐明寨卡病毒改变人类细胞的分子机制 DOI: 10.1016/j.celrep.2017.02.014
在光镜和电镜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就能够清楚捕捉到寨卡病毒如何“抓住”人类肝脏和神经干细胞的内部细胞器,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非洲和亚洲的寨卡病毒如何对宿主细胞中的内质网及细胞骨架结构进行重排以便其能够建立制造子代病毒的“工厂”,相关研究表明,靶向作用细胞骨架动力学或许就能够为科学家们提供一种抑制寨卡病毒复制的新策略。
海德堡大学的病毒学家Ralf Bartenschlager表示,细胞骨架能够控制细胞的形状、生长以及运动方式,同时还能够为细胞提供机械支持以及压力后复原的能力;寨卡病毒感染会诱发细胞骨架网络产生剧烈干扰,从而将细胞的中间丝和微管结构重新组装成围绕在复制机器周围的笼状结构。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诸如寨卡病毒以及登革热病毒等虫媒病毒还会利用相似的策略感染宿主细胞,一旦进入到细胞后,病毒颗粒就会牢牢吸附到粗面内质网上,随后病毒就会改造内质网的结构来形成具有小洞样结构的保护罩,小洞状结构就能够促进病毒RNA和新制造的病毒颗粒来回穿梭。
【4】Science子刊封面、央视报道:中国团队率先获取寨卡病毒特异性人源抗体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i8336
2016年12月14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封面刊登了一篇中国研究团队完成的最新学术成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严景华研究员课题组和高福院士团队合作,率先研发出高效、特异性人源寨卡病毒抗体,并在小鼠模型上成功验证其具有治疗病毒感染的能力。该抗体有望成为治疗病毒感染的候选药物,有望打破无药可医的困境。
12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对这一成果进行了相关报道。研究团队研发的中和抗体只针对寨卡病毒,且作用靶点和保护机制明确。严景华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抗体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和抗体针对的是这个病毒,它的机制非常的清楚,可能就对这种小头症,它有一个很好的治疗的一个潜力。”
【5】PNAS:重磅!科学家首次鉴别出让寨卡病毒如此致命的关键蛋白 doi:10.1073/pnas.1619735114
当寨卡病毒横空出世时科学家们对其知之甚少,在过去一年里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研究来阐明寨卡病毒为何会引发一系列危险的健康问题,包括新生儿缺陷等,比如小头畸型和神经性问题(格-巴二氏综合征等),但研究者们并不知道寨卡病毒哪种蛋白会让其变得具有杀伤性,当然他们也不清楚这些蛋白质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在寨卡病毒中鉴别出了让病毒变得具有杀伤性的关键蛋白质,文章中研究人员也首次对寨卡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者Richard Zhao教授说道,该病毒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本文研究为我们深入阐明寨卡病毒影响细胞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当然对于后期开发新型疗法也至关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寨卡病毒感染了成千上万人,其中很多患者都是美国人,在美国及其属地范围内,截至目前有超过3.8万寨卡病毒感染患者,其中大部分都在波多黎各;而且目前并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或预防性措施。为了检测寨卡病毒,研究者Zhao及其同事利用裂殖酵母进行研究,裂殖酵母能够帮助检测病原体如何影响细胞,其最早用来制造啤酒,经过数十年来,裂殖酵母如今已经被很多科学家用来研究细胞的行为机制了。
【6】Nature子刊:突破!科学家首次阐明未成熟寨卡病毒的精细结构 doi:10.1038/nsmb.3352
最近,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未成熟寨卡病毒的高分辨率结构,这为后期科学家们深入阐明寨卡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以及扩散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属病毒,该属病毒还包括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尽管研究者认为成熟形式的黄病毒具有感染性,但从宿主细胞中分泌的病毒群体往往是一种成熟、部分成熟以及不成熟的病毒颗粒混合物。因此研究者推测,很有可能不成熟的寨卡病毒在病毒感染和扩散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
研究者Richard Kuhn表示,我认为本文研究为后期我们深入解析寨卡病毒的组装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了成熟病毒和不成熟病毒之间的结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病毒的外膜结构上,病毒的内部核心结构也在成熟过程中经历着一些明显的改变,因此研究人员就需要研究发生了什么改变以及为何会发生这些改变。
【7】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体神经祖细胞 doi:10.1016/j.stem.2016.08.005
在怀孕期间感染上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妈妈产下的婴儿中出现的小头畸形和相关的出生缺陷被认为是正在发生的寨卡病毒爆发所导致的最为严重的后果。然而,与这种蚊子传播的和性传播的病原体相关联的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和其他的神经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表明寨卡病毒感染也给成年人带来风险。
近期的多项研究揭示了寨卡病毒如何感染胎儿脑细胞(Cell Stem Cell, doi:10.1016/j.stem.2016.02.016)。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同事们研究了在小鼠体内,寨卡病毒感染如何影响成体脑细胞。事实上,正如对胎儿神经祖细胞那样,寨卡病毒也对成体增殖性神经祖细胞和未成熟的神经元具有偏好性。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8月18日在线发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Zika Virus Infects Neural Progenitors in the Adult Mouse Brain and Alters Proliferation”。
研究人员报道,寨卡病毒感染也能够诱导小鼠大脑的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和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中的成体神经祖细胞凋亡。
【8】Nature:发现一种中和寨卡病毒的人单抗 doi:10.1038/nature20564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靶向寨卡病毒(ZIKV)制造的包膜蛋白的一种单抗似乎保护成年小鼠和小鼠胎儿免受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11月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eutralizing human antibodies prevent Zika virus replication and fetal disease in mice”。
论文共同作者、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科学家Michael Diamond说,“这是怀孕期间ZIKV感染是可以治疗的概念验证,而且我们已有一种至少在小鼠体内治疗这种感染的人抗体。”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来自ZIKV感染的存活者的血清,寻找能够中和ZIKV的单抗。特别地,一种被称作ZIKV-117的单抗能够在体内这种病毒的多种毒株,因此他们在小鼠体内对它进行测试。
Diamond团队发现注射这种单抗的成年小鼠更可能在ZIKV感染中存活下来,即便治疗是在ZIKV接触后开始的。如果在ZIKV感染之前或之后,怀孕的小鼠接受这种单抗治疗,那么小鼠胎儿不会遭受与ZIKV感染相关联的一些损害。
【9】寨卡病毒也能导致心脏病?! 新闻出处:Researchers sound alarm over Zika's potentially harmful heart effects
寨卡病毒在全球蔓延,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再一次将该病毒推上风口浪尖。近期,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的66周年年度学术会议上展示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对心脏有潜在不良影响。
该研究首次将寨卡病毒与心脏病联系在一起。加拉斯加和委内瑞拉的热带医学学院是寨卡病毒爆发中心,但在该地接受治疗无心脑血管病史的病人中,有一位出现了严重的心率不齐,三分之二有心力衰竭的征兆,即:心脏不能为机体泵出足够的血量。
心脏病学家Karina Gonzalez Carta在梅奥诊所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工作,是该研究的首席作者,她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寨卡病毒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确存在相关性。"
来源:生物谷 对于那些要去寨卡病毒流行地区的人们,Carta建议:与医生交流获取最基本的防护意识,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感染。与此同时,研究团队也将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10】Cell Rep:利用CRISPR技术发现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弱点 doi:10.1016/j.celrep.2016.06.02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首次利用CRISPR/Cas9筛选,发现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复制所需要的人蛋白。这项研究揭示出的新进展有可能被用来阻止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其他新发的病毒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6月21日在线发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dentification of Zika Virus and Dengue Virus Dependency Factors using Functional Genomics”。论文通信作者为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与生理学系统助理教授Abraham Brass博士。 寨卡病毒首先是从非洲的一只感染的猕猴中分离出来的。2007年,它突然出现在密克罗尼西亚,随后扩散到东南亚。2015年5月,寨卡病毒在巴西被鉴定出。随着它在中、南美洲快速扩散,它被视为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这是因为它能够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microcephaly),还能导致儿童和成年人患上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尽管寨卡病毒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一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是当前没有治疗它的方法。阻止寨卡病毒感染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对携带这种病毒的蚊子的潜在接触。
|